-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写在前面的话:之所以以「质询」作为训练的切入点,是因为质询是辩论中最基本操作之一。我们在辩论时,经常会遇见胶着的状态,一方(或双方都)希望对方承认一些事情,然而对方出于种种原因不愿承认,双方在这种「你承认嘛,你承认嘛,你就承认一下好嘛?」「就是不承认,就是不承认,就是不承认」的场面下展开拉锯,场面或可热闹,实则毫无进展,令评委极难评判高低。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泥泞」。「泥泞」的时候,质询的威力就显现出来了。辩论时,明确自己谈论什么是极为要紧的,质询,作为一种可以快速明确争论焦点的手段,在整个辩论中起到推进进程的作用。在一来一往的攻守中,或层层推进,或巧设圈套,或八方围堵,或围魏救赵,目的,都在于找出对方的逻辑线。逻辑线,隐藏着对方的死穴。-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故老相传:「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但昔日令狐冲得以独孤九剑击败林平之、岳不群甚至东方不败等一众快剑高手,便是因为他找到了对手的死穴–––––剑招的死穴。任何招式,有其锋锐之处,必有其鲁钝所在。辩论中,逻辑线即为对方的招式,找准逻辑线,细化之,量化之,正推之,逆推之,横向推广,纵向延伸,必能破之。对于二三辩来说,质询是看家的本事,必须熟练掌握,善加利用,方能在质询的战场上与敌搏杀,直闯敌阵大营;而对于一四辩来说,质询是可预见的攻击,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故亦须熟稔于心,至少能明确双方的进攻点与潜在的逻辑,为后期的总结积累材料。故质询实为居家旅行、杀人灭口、拌嘴吵架、辩坛争雄之必备佳品。不过,辩论的天平是不会有偏袒的,质询的奥义,对方辩友也会了然于胸,甚至可能远高于己,至于谁能更准,更快的使用,就看平日的积累了。以下几篇文章是我几年来的积累,是不同人对于质询方法的总结与见解,思想无对错之分,功夫有高下之别,请以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附上24种常见辩论错误,记载诸多常见下作法门,多见于低端比赛,但出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目的,我们还是要知道的,观看时请在脑内模拟如何反击,以及,自?己?是?不?是?也?这?么?干?过!望诸君多多研习。质询的游戏-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这里说的质询涵括了攻辩、盘问等等一对一非平等对话的辩论形式。之所以说这种对话不平等,是因为参与这个环节的辩手一般会被分为“提问方”和“回答方”。其中最显着的特征就是提问方可以天经地义地无视回答方的问题,也就是说被质询方的反击方式非常局限,除了陈述的语气,最多也只有反问语气。纵观所有辩论比赛,质询的方式大概会有这么几种:1、质询方事先准备事例、数据以达到某个论证目的。例如,在对“老年人是否应该抚养第三代”的讨论中,其对于孩子年龄范围的讨论。正方(应该抚养)可在其质询环节中展示一组简单的数据“0-3岁由祖父母辈抚养的小孩占总体60%(记不清了)左右,3-6岁的则占总体的9%左右。”以此将6岁以上的孩子剔除出讨论范围,以避免很多非常人神共愤的事例(比如孩子已经能自己步行上下小学,父母却仍然偷懒让祖父母来带云云)。这就是所谓的战术目的。所以别老说自己攻辩不用准备。当然没有战术目标的乱攻的确是不用准备的,只是打不打得疼别人,这就全靠运气了。如果想准备,同时又不知道该怎么准备,那就向你们的队伍核心申请自己的“战略任务”:是框定讨论对象,还是质疑对方定义,或者是明确讨论前提等等。有了任务,你自然就明白该怎么准备你的攻辩了,而准备完攻辩的你只会感叹攻辩时间太短了。-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对于一个合格的攻辩手(非新手)来说,起码得会“算”,然后有能力去设“计”,以达到“算计”人的目的。“算”,对应于对方回应的预设,当然这就牵涉到你猜对方立论的能力。对于这一点,在平时多看相关话题文献及积累经验是最没得讨巧的提高自己的方式了。作为被质询方,对于对方的事例及数据应该具有相当的敏感度,起码你得清楚对手想干什么,在一个你得清楚自己的队友(不是自己的立场)能不能接受这种框定。在比赛场上如果你不知道你的队友能不能接受,那就只能说明你们讨论还是不够的,那时就只好摊手。(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