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宜家的隐秘世界(职场经验)面对不断高涨的成本压力,看全球最大的家具零售商如何重新定义“中国制造”的价值经过 20 多分钟的车程,和往常一样,黄晓林从市中心的“家”来到大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宜家家具制造有限公司上班。这是一个占地 3.7 万平方米左右的工厂,厂房外表漆成了宜家特有的蓝、黄两色,黄晓林的办公室就在工厂二楼。平常,他喜爱到充满切割木头高频声和油漆气味的楼下车间走动——对这位 56岁的中年人来说,这里是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地方。在某种程度上,黄晓林在中国 12 年职业生涯的故事,也就是全球最大的家居连锁零售商宜家(IKEA)改变“中国制造”的故事。1996 年,定居美国、拥有 MBA 学位的黄偶然被宜家选中,派往青岛去管理当时在华的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合资工厂宜发。选择并无管理工厂经验的黄去中国,对瑞典人来说,或许是“死马当活马医”的最后一招——当时这家和青岛沙发厂合资的企业已经连续亏损 3 年——连黄自己都清楚,这不是一个好差使,他甚至自认为“做不到两年”。临行前黄提出要求,希望获得宜发的全面管理和人事任免权,宜家同意了——这是他做出的最好决定。到任后他开始对宜发浓厚的国企文化“开战”,上到一些高层,下到食堂厨师,要么开除要么劝退。之后,黄晓林逐步把严谨、甚至有些苛刻的“宜家制造”基因注入生产管理的环节。比如改善工序、改进流程、注重细节、节约成本等。最终结果让宜家大喜过望,在他来之前,一把扶手椅的出厂价格是 34 美元,而通过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价格降到 20 多美元,但工厂因此得到了两倍以上的定单,产量变为每年 13 万件,最高时增至 20 万件,利润反而比没有降价多一些。宜发也由此逐步进入宜家的全球生产体系,为宜家全球的零售店面供货。好消息是,当时宜家第二任 CEO 安德斯·莫伯克(AndersMoberg)正在全球实施扩张战略,不仅于 1998 年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店,而且也成功进入北美市场。因此宜发也随之将产品卖到全球各地。宜发和黄晓林后来负责的北京宜通家具制造有限公司、大连宜家家具制造有限公司,一度“垄断”了全球宜家所有门店的桦木扶手椅。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中国制造”在宜家全球供应体系中位置也由此节节上升。到了 2024 年,宜家在中国有 300 多个供应商,全球 34 个国家和地区的 276 家宜家商场里,有 22%的产品在中国生产。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取代波兰和捷克,成了宜家全球最大出口国。尽管从表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