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是杂文,《巴尔扎克葬词》是演讲词,《记忆》和《门槛》是散文诗,《〈鲁迅诗稿〉序》是序言,《我为何而生》是随笔。这些文章,要是放在过去的教材中,大多被当成议论文来处理。其实,从文学角度来看,它们都是散文,并且大多是偏重说理的散文。这个单元中,我们就是要把它们当作散文来鉴赏。 本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散文的情和理。《灯下漫笔》的鉴赏重点是情理交融,要体会这篇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巴尔扎克葬词》的鉴赏重点是文章蕴含的深刻思想和充满激情、意味深长的语言;《记忆》和《门槛》两文则要体会其诗一样的语言表达和深刻的哲理启示;《〈鲁迅诗稿〉序》的独特文体和精妙语言,《我为何而生》中作者表现的博大情怀。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新中国的圣人。 ——毛泽东, 1937 年在陕北公学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的演讲。 解读鲁迅之一解读鲁迅之一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之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 郁达夫《怀鲁迅》解读鲁迅之二解读鲁迅之二解读鲁迅之三解读鲁迅之三我好像突有所悟:读鲁迅,是需要灵魂的“相遇”的。他不是可以推到相当的距离外,作纯客观的“研究”的对象,让你支解分离的;他要进入你的内心,要你也进入他的内心,彼此纠成一团,发生灵魂的共振。否则你永远接近不了他,永远也读不懂他。而灵魂的相遇是可遇不可求的:它要建立在相似(相近)的“体验”的基础上。不仅是人生的经验、阅历,还要把这外在的经验上升(转化)为个人主体生命的内在的体验,同时伴之以一定的理性的思考,成为一种自省(自我灵魂的震动),从而进入精神的深层面,灵魂的相遇正是、也只能是发生在这个领域。 —— 钱理群《鲁迅是谁》 对中国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思考批判 在中国没有谁能像鲁迅那样,对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有那么清醒、透彻的了解;也没有谁能像鲁迅那样,对专制和愚昧揭露得那么深刻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