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实词和文言句式;掌握与课文有关的文体文学常识。认知目标: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情感目标: 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手法以及文章的艺术结构;分析掌握苻坚、谢安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感受“肥水之战”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对其中的人物能做出正确的评价;认识“人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败的”道理走进作者走进作者 ■ 司马光( 1019 年—— 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史学家,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进士出身,历任馆阁校勘、同知礼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御史中丞、翰林院学士兼侍读等职。 熙宁三年( 1070 年),他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坚辞枢密副使,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市),次年改判西京御史台,退居洛阳,专事著史 15 年。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政,召司马光入主国事,任命为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身后追赠太师,封温国公,谥文正。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 294 卷,耗时 19 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 403 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 年)征淮南,计跨 16 个朝代,共1363 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书名的由来: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 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 ,《资治通鉴》的得名 , 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 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4.文学文化知识 司马光,我国_____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世称_________,卒谥____,追封温国公,故又 称 _________ 。 他 当 政 时 曾 主 持 编 写《__________》,与《史记》并称为“__________”。 北宋 涑水先生 文正 司马温公 资治通鉴 史学双璧• 《资治通鉴》的编写目的:• 《资治通鉴》的编写,为我国提供了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资料,它是继《史记》之后的我国又一历史巨著;然而就其编写目的而言,正如题名一样:“鉴于往事,资以治道”,是为使后代统治者吸取前代盛衰兴亡的经验教训,所以它着重于政治、军事,而缺少社会经济变动的记载。 • 司马光认为自《史记》《汉书》以来,史书众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于是便想“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