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性散文的教学1 、具有散文性:即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取材广泛,主题集中;语言富于文学色彩--优美抒情,耐人寻味。一、议论性散文的基本特点:2 、具有议论性:即体现了议论文观点正确、鲜明的特点。 前者重在在日常的生活事物中,发掘出深刻的哲理思想,并用充满个性和情感(即文学性)的语言将他们表达出来。后者重在论,追求论据的可靠和论证的严密,注重逻辑推理,论据确凿、充分。二、议论性散文与议论文的区别:单元学习目标:4 、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新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中发现新的东西、体会出不同的感情、得出不同于一般见解的能力。1 、着重体会课文的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学习于平凡中见深刻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法。2 、欣赏课文精彩的语言,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3 、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写作(学习)方法指导:观察事物体会作用抒发议论表达情感(体现出个人的独特见解)窗—— 钱钟书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 — 汉 ·刘熙《释名》 《窗》(钱钟书)作者简介 :钱钟书先生字默存,号槐聚, 1910 年生于江苏无锡。十岁入东林小学,在苏州桃坞中学、无锡辅仁中学接受中学教育,十九岁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 1935 年,先生与杨绛结婚,然后同赴英国伦敦 留学。两年以后,先生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 中国》一文获副博士学位。 1938 年,先生被清华大学破例聘为教授,次年转赴国立蓝田师范学院任英文系主任,并开始了《谈艺录》的写作。抗战结束后,先生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在其后的三 年中,其作品《人 · 兽 · 鬼》、小说《围城》、诗论《谈艺录》相继出版,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 1949 年,先生回到清华任教; 1953 年调到文学研究所,其间完成《宋诗选注》,并参加了《唐诗 选》、《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 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于 1969 年11 月被派往河南“五七干 校”。 1972 年 3 月回京,当年 8 月《管锥编》定稿。 1979 年《管锥编》、《旧文四篇》出版。 1982 年起担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 1984 年《谈艺录》(补订本)出版;次年,《七缀集》 出版。 1998 年12 月 19 日,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 88 岁。阅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1 、文章所写的对象是什么?2 、文章所写的对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