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五行学说肇始于夏商之际,完善于春秋战国,影响持续至当今社会。它虽隶属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范畴,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却广泛地渗透到中国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自然科学与语言文字等各个领域。探讨五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追本溯源的意义。古人认为,万物由五种相关的基本物质构成,那就是五行。最早记载“五行”学说的是夏商时期的《尚书?洪范》,其上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革,最早出现在金文中,用刀剥兽皮之意。后指剥下的兽皮。如马革裹尸、皮革等。由革组成的字,如靴、鞋、鞭等多由兽皮做成),土爰(引出)稼穑。润下作咸(水为咸,因盐出自海水);炎上作苦(火为苦,因火焚物变焦,则现苦味);曲直作酸(木主酸味,凡木结之果实,初皆为酸味,尤其是中原地区);从革作辛(金为辛味,‘辛'本指平头刀具,与‘革'近,延伸指辛辣之味);稼穑作甘(土为甘,土所生作物之百谷、瓜果,其味皆甘)。”这里不仅提到了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还介绍了它们所具有的特点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五种味道。至春秋时期,古代思想家们进一步探索这五行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五行相克”的理论,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可以战胜、克制另一行。其内容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到战国时期,继五行相克理论之后,又提出了五行相生。所谓五行相生,是指: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的源起有五种不同的观点关于五行学说的产生以及五行的本质含义,历代学者一直仁智互见,认识不一,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源自五种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五行物质说的产生依据是《尚书?洪范》的相关记载,此书记载的五行就是自然界五种最基本的物质。另外,汉代《尚书大传》解释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左传?襄公 27 年》载“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左传?昭公 25 年》载“生其六气,用其五行”,《国语?鲁语》载“地之五行,所以生殖”,均从五种实际物质来认识五行。而这五种物质之间又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如相生关系:木生火,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火燃烧以后会留下灰烬,就是所谓的土;金属矿藏大多埋在地下,所以说土生金;对于金生水,通常解释为:金属在高温下可以融化为液体;而所有的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