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课堂,发展学生思维 平凉路小学 佟翔涛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这就是说,教师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会随着知识的积累自然增长,“高分低能”就是明显的佐证;然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不能脱离基础知识的教学另搞一套,否则思维能力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要把基础知识教学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起来,教师必须重视教学过程的组织,使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发展学生智力的阶梯,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发展。一、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学习动机是直接推进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是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果教师能在每节课的开始就创设情境,让学习材料像磁石吸铁般地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就会激发学生思维的涟漪。数学课的“创设情境”,指的就是教师通过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教学手段,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近发展区”。1、提供感知,利用表现,组织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经常需要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的手段,创设学生易于感知的教学环境。如在教学几何知识时,教师常常先运用实物、教具,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等感知活动,再抽象出有关的概念或公式来。又如教学“相遇问题”时,就需要通过实物或教具的演示,模拟情境,使学生认识“同时出发”、“相向而行”、“途中相遇”等概念的实际含义,然后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但是,在教学活动中,要时时、处处都使用实物或教具演示是不可能、也不需要的。表现就是高于实物演示,又低于抽象思维的中间环节,在教学中适当利用表象会有助于小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应用题教学中广泛应用的线段图就是一种表象形式。线段图比实物抽象,但又比算式具体,学生可以依靠图形感知支持抽象的思维过程。如教学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时,只要利用 两 组 线 段 图 , 学 生 就 可 以 理 解 并 熟 记五组数量关系式。如图: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被减数—减数=差 差+减数 = 被减数被减数—差=减数2、设疑引趣,启发诱导,揭示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转化过程。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每节课的数学内容常常既是前一节课的发展,又是后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