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文库1 炎炎夏日,走在灼热的公路上,感觉自己真像是一只热锅上的蚂蚁;飞禽走兽也因此躲了起来,游荡在骄阳里的只剩下城市的喧嚣。我想我也该藏起来了。恰巧,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树林之间,我邂逅了一幢藏得安安稳稳的建筑----- 西湖博物馆。西湖博物馆是余健和崔光亚的作品,是中国第一座湖泊类转移博物馆,位于西子湖畔,占地面积20144平方米,主体建筑7920 平方米,展馆厅面积为2875 平方米。在这学期的学习中,对该建筑已早有耳闻。但了解得并不透彻,只知道她是下沉式建造,而且个性很低调,这也全凭道听同学几回说,这回我要一探究竟。为了避开烈日,我夜观星象再结合天气预报,选择了一个没太阳的黄道吉日。伴着朦胧细雨,我来到了杭州市上城区南山路89 号。环顾四周,多少楼台烟雨中,博物馆之踪迹杏难求啊,对着树林仔细打量之后,终于在一平地上发现一块躺着的小小石牌,上面刻着“西湖博物馆”,顺着这个方向望去,也就探寻到了朝思暮想的博物馆的“头骨盖”。顿时觉得她那低姿的身态真是恰到好处,完全与周边的环境相辅相融,既达到了与环境的统一,又避免了与西湖媲美而喧宾夺主(见图1)博物馆由两大块组成,它们由一个空中连廊相连接(见图2)。大的体块为主体,主要功能是展览,另一体块为工作区。该博物馆外形大虚大实,十分简洁而匀称,虚实对比强烈,实体块材料为灰色石块,其色泽与质感毫不失江南之风范,柔情似水,富有亲和力;大面积玻璃的设置又增添了几分现在气息,带着深绿的颜色把自己掩藏于树林之中。我顺着路口慢慢靠近,入口是在阶梯下面,阶梯越往下走就越窄,仿佛渐渐投向了她的怀抱之中,之前的车水马龙以及城市的嘈杂之声刹时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剩下静静飘洒在空中的细细雨丝(图3)。过渡到了楼底就是博物馆主体块与办公建筑相隔而形成的廊道,廊道上空连接着一个玻璃外壳的空中走廊,廊道左边是博物馆的玻璃幕墙,右边的廊壁则是办公建筑的石墙,这里又是一个虚实对比,而且石墙也运用了退台的处理,给人以错动的韵律感。从这个廊道的形状来说,它是一个类似梯形的廊道,越往上就越宽,让这个看似狭长而窄的廊道给人的感觉并不那么拘束,因为参观者的头顶是愈发开阔的(图4)。好啦, 进入博物馆, 首先引入眼帘的是一个服务台背后的弧形绿色水幕墙,一下子就能吸引参观者的注意,让有疑问或即将有疑问的游客马上知道咨询处(图5)。我四处环顾了一下,门厅处的展览区是一二层通透的,让刚从狭长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