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 “秫米汤”中的治半夏是经修治过的半夏 ( ) 2 .清代是在 1645 年至 1915 年 ( ) 3 .《素问·缪刺论》中所说的“角发”“燔治”即是当今的血余炭 ( ) 4 .用五倍子制备百药煎的方最早记载在《本草纲目》 ( ) 5 .学习研究中药炮制,应牢记“继承是手段,发扬是目的”和 “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 ) 6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 ) 7 . “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始载于《本草经集注》 ( ) 8 .《炮炙大法》是我国古代第三部炮制专著 ( ) 9 .古代炮制十七法就是雷公炮炙十七法 ( ) 10 .汉代五药之有毒者是指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 ( 磁 ) 石 ( ) 1 .√ 2 . X 应改为:清代是在 1645 年至 1911 年。 3 .√ 4 . X 应改为:.用五倍子制备百药煎的方最早记载在《本草蒙筌》。 5 .√ 6 ,√ 7 . X 应改为: “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始载于《本草蒙筌》。 8 . X 应改为: 《炮炙大法》是我国古代第二部炮制专著。 9 .√ 10 .√ 第二章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改错题 1 .用某种辅料来制约某种药物的毒副作用为相恶为制 ( ) 2 .味辛甘的药物属阳,作用升浮 ( ) 3 .生地经制成熟地后,性由温转寒,功能由补转清 ( ) 4 .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还与气味厚薄有关 ( ) 5 . “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顺方者福,逆方者殃”是《神农本草经》记载 ( ) ' 6 . “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不验也”是《雷公炮炙论》记载 ( ) 7 . “凡物气厚力大者,无有不偏,偏则有利,必有害。欲取其利,而去其害,则用法以制之……”为《修事指南》记载 ( ) 8 .《炮炙大法》是张仲岩所撰 ( ) 9 .将制药原则归纳为“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恶为制”是《修事指南》 ( ) 10 . “痛泻要方”中的白术用焦白术更符合立方宗旨 ( ) 1 . X 应改为:用某种辅料来制约某种药物的毒副作用为相畏为制。 2 .√ 3 . X 应改为:生地经制成熟地后,性由寒转温,功能由清转补。 4 .√ 5 . X 应改为: “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顺方者福,逆方者殃”此话出自张仲景。 6 . X 应改为:“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不验也”是《修事指南》记载。 7 . X 应改为: “凡物气厚力大者,无有不偏,偏则有利,必有害。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