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对话的研究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程圣婉对话教学理论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也曾说过,教学就其本质而言, 是交往的过程, 是对话的活动, 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中共同创意的过程。对话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已为人们所提倡和推崇,于是成为师生、生生互动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本研究就是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出发,着眼于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落实“有效对话” 。一、问题的提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它需要借助生生之间、 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构建起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有意义的对话交流过程,才会真正地掌握知识、技能与思维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分析当前的课堂对话,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师讲解多,学生思考少;一问一答多,自主探索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教师在课堂上导演了一场一场“热烈”的对话,好像只要有对话学生就能学习,只要有对话教师就算上了一堂好课。其实低效、 无效的对话已成为目前课堂中比较常见的问题。课堂上采用怎样的策略来引导对话,能达到最有效的学习效果呢?课题组提出了数学课堂有效对话研究。希望通过研究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研究基本思想1、课题界定(1)“有效”: 主要是指教师经过一堂课的教学之后,学生能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伴有进步或发展的快感。这就是教学有效的重要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2)“对话”: 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巴赫金认为,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地不断沟通为基础,“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对话无处不在,广泛而深入,“⋯⋯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对话的回响(微型对话)”,而且,“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其次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它是限定在一堂课特定的范围内,围绕教学目标, 完成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及运用知识这一过程而进行的对话,这种对话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