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总支第一书记事迹材料汗水在田间抛洒青春在基层闪光“修路、造桥、沟渠清淤、个人掏腰包为村集体购置办公用品……”这些都是**县国土局**同志到**镇**村任第一书记后的场景。他把村里人当成自家人,把村里事当成自家事,积极融入“两委”班子,扑下身子干实事,深入走访调研,帮助村里理路子、定措施、谋发展,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争取各级支持,使**镇**村由原来的后进村变成了现在的先进村,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真正成为了村级班子的“当家人”、促进和谐的“召集人”、发展经济的“领路人”、为民办事的“贴心人”。深入走访调研——当好“当家人”**村是一个典型的依靠农业生产的贫困村,贫困发生率达20.8%,全村共有耕地面积7700余亩,仍然是以传统农业为主,产量不高,农民收益难以提高;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主要道路没有硬化,群众外出时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交通严重不便;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村级集体资产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村级便民服务代理室没有正规场所,无法满足广大群众办事需求,也是全镇唯一一个租用办公场所的行政村。面对如此严峻的工作环境,他没有退缩,毅然肩负起第一书记的光荣职责,带领村“两委”班子从如何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方面入手,深入农户走访调研,结合任职村实际情况,制定了年度工作计划、三年任期规划和任职村帮扶计划。争取各级支持——当好“召集人”一年多来,他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着手,发挥自身优势,带领村“两委”班子争取各级支持,最大限度改善任职村基础设施。一是争取县交通局道路建设指标1.6公里建设资金20万元、县财政局奖补资金21.3万元、县扶贫办扶贫项目资金20万元以及发动群众自筹和社会募捐等共计近200万第1页共3页元,改建了任职村中纵桥、北纵桥进行,建设了高标准组组通水泥路4.3公里;二是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利用“一事一议”奖补资金54万元对任职村油榨冲排洪沟进行了清淤,扩建了村南片三座水库;三是通过争取县水利局项目资金67万元,修建了8口当家塘,土方清淤8万余方,改造了上拦河圩排灌站,新装一台180千瓦/小时电机。通过道路硬化、沟渠清淤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发展集体经济——当好“领路人”发展是第一要务,他始终坚持以党建带发展,以发展促脱贫。一是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成立了土地流转合作社,他到拟定村小组各家各户宣传发动,白天群众要下地农忙,他只有在夜晚组织召开村民小组会,由于群众保守意识较强,文化程度差异较大,很难形成统一意见,经过他的反复宣传、讲解,连续多夜召开村民小组会,一点一点的定,一条一条的理,最终达成一致,现在该村流转土地面积700亩,力争年底突破1000亩;二是发展特色产业,筹资16万元新建了河山水库养殖基地,争取整村推进项目资金48万元新建了油茶种植基地。通过以点带面,群众改变了传统的种植观念,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得到了实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每年由原来的零收入将达到10万元左右。强化党建能力——当好“贴心人”他始终坚持以抓党建促发展的理念,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及时组织在村全体党员召开动员大会。会上,他就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做了生动的党课报告,并多次组织支部党员开展专题学习讨论。为加强与本地流动党员的沟通,他建立了流动党员qq群、微信群,通过这些信息平台向广大党员及时传递学习内容,使该村党员政治理论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他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解决村级事务信息化差的问题,他向县政务服务中心争取2台台式电脑,自掏腰包为村里购置a3幅面打印、复印一体机一台,解决了群众到村办事打印、复印难的问题。争取县委组织部、县扶贫办、县国土局第2页共3页等各部门的奖补帮扶资金80余万元,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新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标准化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在全县率先主持召开了任职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回头看”民主评议会,严格按照“六不准”和“五看五比三优先”原则确定了全村贫困户225户,752人,及时在各村民组张榜公示,无一例群众举报,确保了公平公开公正,得到了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