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 FID 的定义 射频识别技术,英文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的缩写。又称电子标签。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 二、R FID 的发展历程[1] [2] RFID 自二战时期最早应用于作战时辅助敌我识别之后主要经历了一下的发展阶段: 表 1:RFID 的发展历程 时间 R FID 技术发展 1941-1950 年 雷达的改进和应用催生了 RFID 技术,1948 年奠定了 RFID 技术的理论基础。 1951-1960 年 早期 RFID 技术的探索阶段,主要处于实验室实验研究。 196l-1970 年 RFID 技术的理论得到了发展,开始了一些应用尝试。 1971-1980 年 RFID 技术与产品研发处于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 RFID 技术测试得到加速。出现了一些最早的 RFID 应用。 1981-1990 年 RFID 技术及产品进入商业应用阶段,各种封闭系统应用开始出现。 1991-2000 年 RFID 技术标准化问题日趋得到重视,RFID 产品得到广泛采用。 2001 以后 标准化问题日趋为人们所重视,RFID 产品种类更加丰富,有源电子标签、无源电子标签及半无源电子标签均得到发展,电子标签成本不断降低。 如今RFID 技术逐渐由13.56MHz 以下的低频段向技术更为复杂、应用更为丰富的中高频段发展,特别是近来860—960MHz 的远距离技术的发展,使 RFID的市场应用逐渐普遍。 三、RFID 的组成[2] [6] RFID 系统由5 部分组成: 1.标签(Tag): 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目标对象. 2.阅读器(Reader): 读取(有时还可以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可设计为手持式或固定式. 3.天线(Antenna): 是RFID 标签和读写器之间实现射频信号空间传播和建立无线通讯连接的设备。 4.中间件(middlew are) 是一种面向消息的、可以接受应用软件端发出的请求、对指定的一个或者多个读写器发起操作并接收、处理后向应用软件返回结果数据的特殊化软件。 5.应用软件(application softw are) 是直接面向RFID 应用最终用户的人机交互界面,协助使用者完成对读写器的指令操作以及对中间件的逻辑设置,逐级将 RFID 原子事件转化为使用者可以理解的业务事件,并使用可视化界面进行展示。 四、RFID 技术的工作原理: RFID 技术的工作原理可以用以下三步来解释: 1.读取:标签进入磁场后,收到阅读器发出的射频信号,从而发出标签中存储的信息。 2.解码:读取信息并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