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的区别焦作市人民中学武红霞•“诱思探究”理论转化成教学方法便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从过程上看是完全相反的,它们的区别表现在多个层面上。我在此列出的表格是将张教授的讲解内容加以整理和提炼,并进行了分类以后形成的。比较的内容探究性学习接受学习学习过程培养对象全体学生尖子学生课堂主体学生教师和教材课堂组织形式小组内合作学习独自学习课堂时间和空间由学生支配由教师掌握教师方面教师地位媒体支配教师备课内容学生的背景知识大纲和教材教师的课堂工作内容服务、观察、反馈、协调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方面学习态度、动机主动被动学习方法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知识获得过程→实验(调查)现象(数→→→据)分析结论应用→→结论例子应用学习层次思维层次记忆和理解“诱思探究”理论转化成教学方法便是探究性学习•学习过程方面:第一是培养对象。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孔夫子时代就有,另外“有教无类”也是这个意思,就是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应该被作为教育对象。孔子所说的教育公平,并不是教育结果的公平,而是教育权力和机会的公平。——李校长不止一次引用易中天的话“创新吗?读书少了一点吧!”•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句话也出现在人民中学的砺耘楼侧面的墙壁上。而且邓小平的题词为中国当代教育发展指明了基本方向。其中,“面向未来”用现代的观点来解释就是要培养未来的公民。——而未来的公民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也没有要求学生必须成长为“人上人”,出类拔萃,将来出人头地。因此也就没有对教育提出特殊要求,没有要求学校必须培养出精英分子。实际上中国的教育是一种异化了的教育。而人本主义理念体现在教育学中,就是培养公民,并让每一个公民享受教育,而不是依靠教育将人群分成三六九等。•其二,课堂组织形式。•这里主要是加强学习小组建设。•接受性教学方式条件下,学生是单兵作战,势单力孤。《学记》中有一句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成语“孤陋寡闻”就是这样来的。学生个体之间的互相启发在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就连我们成年人,也往往在与朋友、同事的交流讨论争论中忽然灵机一动产生了一些新的念头,新的点子。小组学习是为了适应日益密切的社会合作与协作的需要。因此又叫合作学习,而现在又有人给它起了一个更加高雅而大气的名字,叫“学习共同体”!•小组学习的优点一是教室里的座位不存在好坏的区别。二是班级里严重的两极分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三是学校的各项指标都在不断提高。•其三,课堂的主体。•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三个客观实体,即教师、学生和知识。毫无疑问,老师们都知道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张教授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学生是通过学习,认识客观世界而获得发展的主体”,又说“主体性发展水平一方面表现为主体意识,即人对主体性的自我意识;另一方面表现为主体能力,即人实现主体性的能力。”通俗地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以便产生学习积极性,从而改变拒绝学习的态度——即便学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老师也有义务培养起这样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主体能力,即培养学生行使自己主体权力的能力,也就是在课堂上怎么样做才是实现了主体地位。•教师方面:第一,教师的地位。•教师、学生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图来表示,即•教师在学生和知识之间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或者说媒介作用。学生的学习对象不是老师,而是知识,学生向老师学习,也是学习老师脑子里面储存的知识。就好像人们饿了要吃饭,而不是将厨师吃了下去一样。我们尊敬厨师是因为他为我们提供了服务,而且做出的饭菜。同样,学生尊重教师,也是因为教师将知识进行了包装,变得更易懂,也更具有吸引力罢了。•第二,教师的备课。•我在这里主要谈一下教案和教学设计的不同。旧的教学方式条件下,教师的教案更多的应该叫做讲义。如同大学教授一样,更侧重于知识。比如说不少老师将几道典型例题抄在教案本上,给出分析过程和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