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 5 课陕西省西乡县城北小学 陈 娟教材分析: 《手指》是六年级下册第一组“人生感悟”专项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组教材教学规定:既要引导学生精确把握课文的重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悟,又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中蕴含的道理,获得人生的启发。 本文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幽默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种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种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设计理念: 本设计根据“阅读提示”的规定,按照“感知--感受--感悟”这一认识事物的规律,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重在学生自主阅读,教师适宜点拨。让学生逐步学会“略读办法,提高略读能力,扩大阅读面。从而培养学生写“所见、闻所、所思、所感”作文。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字词。读读记记“瘙痒、窈窕、秽物、堂皇、缈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重要内容,理解五根手指的各自特点,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办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清晰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作者运用什么体现办法体现这些特点的。 难点: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1、同窗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你们出一种谜语:“五个兄弟,住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你们猜这是什么?对,就是手指。 2、谈话:同窗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手上长着十个手指(伸出两只手),时时看到,常惯用到。可你去认真想过他们吗?是不是对他们的存在感到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如果我们认真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例如我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 5 课《手指》。板书:5*手指 3.介绍作者:丰子恺(出示课件)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国当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小朋友作为题材,幽默幽默,反映社会现象。 他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过渡:那么文章围绕手指重要写了什么?丰子恺先生笔下五个手指各有什么长与短?请大家自己去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答案。翻 转 课 堂示范课 1.学生自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