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挂职半年心得体会洪山镇东庵村挂职“第一书记”半年心得体会——王xx尊敬的市委组织部领导:今年7月初,市委组织部出台《关于曹x等168名同志任职“第一书记”的通知》【x组通[63号]】。按照组织安排,我于7月9号前往洪山镇报到。当天,在分管领导洪山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小东同志带领下,前往东庵村召开党员大会,与东庵村“三委”及党员见面。我村是一个落后的小山村,距离市区较远,所幸近年来道路建设较好,交通制约较过去有所改善。但是,东庵村仍然是一个省定贫困村。全村325户,1248人,在家的仅有420余人(无法完全统计),是典型的“386199”结构。外出务工者多,流动性较大,管理存在一定难度。受制于劳动力制约,产业基础薄弱,不少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的塘库堰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五保户、贫困户较多,精神文化生活缺乏,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从报到当天至今,我一直深感责任重大,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说起挂职这近半年的心得,感慨颇深:一是脱贫任务重,工作量大面宽。面对如此村情,我和村支书罗厚伟、村主任陈天长、会计蒋克武3位同志,在挂职一个月内,走遍了全村9个社,对村情有了一定了解。按照精准扶贫有关工作要求和洪山镇有关部署,我村今年主要推进杨氏果业、自来水安装、村委会改造3件大事。杨氏果业流转土地超过470亩,对于我村仅有1000余亩耕地来说,相对较多,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人员缺乏的情况下,按期推进工作,对村班子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目前,该项目土地流转已经完成,正在进行土地调型和桥梁、涵洞施工。自来水安装方面,村班子一班人冒着酷暑,利用七八两个月时间,集中人力物力昼夜施工,顺利完成了全村自来水安装,第1页共3页家家户户告别了过去打井水、挑水的局面,用上了自来水。我村位于一个小山坳中,为上世纪90年代的村小学,年久失修,经常“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10月,经过向市委常委、副市长杨汉勇同志汇报,特批5万经费用于村委会阵地紧急改造。目前,改造完成,村委会阵地焕然一新,通了水、电、远程教育网络按照洪山镇有关部署,明年将全力推进东庵村所有精准扶贫项目。12月2日,我在村参加了贫困户精准再识别工作。场面火爆,争执频发,但在大家开诚布公、村班子部分困难干部主动退出的情况下,全体党员、群众代表最终顺利开好了大会,完成了精准再识别工作。清退贫困户22人,新增22人,并完成相应的建档立卡工作。二是基层工作不好干,与书本理论有较大出入。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参加工作不到一年即跑遍全市5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接触领导多、接触会议多、接触群众(社会阶层)多,相对来说比较了解市情。但这次到村挂职后,感觉更进一步,甚至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首先,经常面临的是时间紧的突然性任务。经常是某项工作,事先完全不知情,或仅在数月前开过会议,中间沉寂无声,突然之间让你进行调查和上报资料。让人简直手忙脚乱,像上足了发条的玩具。经常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现在终于有了深刻体会。那么多的部门,那么多的不同类型的工作、突发事件,村干部都要参与其中,都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完成,实在是一大考验。当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必须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其次,做老百姓工作时,经常遇到“不讲理”的现象。比如,当记者时,我一向以倾听采访对象为乐。他们讲话,我从不插话,让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在生活中,别人说话我绝不插嘴,并以此为做人的一项准则。但到村以后,我觉得这一情况非常不适用。在倾听老百姓讲自己的述求时,我不插话,然后发现他可以滔滔不绝说上一两个小时,而且大多数是重复的话。更致命的是,他拒绝我讲道理、讲政策,认为他所讲的就是道理,不按他的来,那就是“官官相护”。令人十分苦恼,第2页共3页不知如何下手。以至于后来,不得不按照其他干部所说的那样,“你必须插话,切中要害,不要敞开了让他说”。从此事中,我收获一个道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毛主席的话如黄钟大吕,震耳发聩。今后我将踏踏实实,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坐一条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