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论文参考文献“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新课标下高中文言文“教与学”探讨张阿春福建省漳州市长泰一中(363000)“授人以鱼”亦或“授人以渔”?作为教师,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既想让我们的学生知识丰富,又想让我们的学生能力超强,如果能够鱼和熊掌兼而有之,那是我们教学的最高境界。但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出现“填鸭式”、“满堂灌”,吃力不讨好, 还备受他人的批评。 为什么? “授人以鱼” 而非“授人以渔”也!众所周知,再多的鱼总有吃光的一天,而拥有打鱼的方法却可以源远流长,解决生计问题,所谓“渔”者,是也。同样的道理,作为一名高中生,学习方法是否掌握即是学习能力高低的体现,也体现出作为高中生的素养。下面,我就高中文言教学中某些问题, 特别是学生学习难方面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以求探索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 解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现实实践教学中的矛盾《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中对高中生学习能力方面有这样的一段陈述: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 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 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这就说明高中语文学习不但在知识文化积累上要深、广、博,学习方法上更要掌握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而在现行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特别是初中教学 )中,我们更注重学生的感性领悟,而淡化了语文语法教学,或者有要求(作为选学的内容出现)但不列入考试范围。这就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应试教学的需要,绝大多数的教师为了争取更有实效的教学,取得更为理想的成绩(从初中学生入学精品论文参考文献的语文成绩和上高中后的摸底考试成绩的对比即可很明确地看出)他们宁愿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使学生能够争取更好的成绩的内容的习题上,而忽略了学生长远的学习所需要的语法知识。 这种语法知识的缺失, 在高中文言文学习中所构成的困难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有深刻的体会。因为基本的语法知识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基础,学生明白了为什么,才会去运用,才会去举一反三。在这点上,《课程基本理念》 中对高中课程结构的陈述又验证了从“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认知上的问题” 在高中文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可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认知上的问题,又怎么谈得上学习探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