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1 5 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5.1 设计依据 5.1.1 工程等别及建筑物级别 本次设计治理河长8.93km,新建防洪堤总长14.925km,保护耕地2.14万亩,保护人口2.97 万人。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和《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的规定,该防洪工程级别为5 级,防洪标准取10 年一遇洪水设计(P=10%)。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0.10g,相应地震烈度为Ⅶ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所以,本工程地震烈度按Ⅶ度设防。 5.1.2 基本设计资料 ⑴ 水文、气象 历年各月极端最高气温:29.7℃; 历年各月极端最低气温:-24.8℃; 多年平均气温:5.9℃; 平均风速:1.6m/s; 最大风速:21m/s; 10 年一遇洪峰流量: 439m3/s ⑵ 工程地震设防烈度为Ⅶ度 ⑶ 地基特征 砂砾卵石堤基允许承载力 0.5~0.6MPa。 ⑷ 堤基开挖边坡系数 临时开挖边坡:水上:1:1、水下:1:1.25~1:1.5。 ⑸ 堤身抗滑稳定安全系数 5- 2 正常运行条件:K≥1.10 非正常运行条件:K≥1.05 5.2 工程总体布置 5.2.1 工程布置原则 ⑴ 堤线布置与该地区的发展规划相结合,相互协调一致,避免工程重复建设。 ⑵ 堤线与河势流向相适应,并与洪水的主流线大致相平行,满足防洪区段两岸堤防间距大致相等,堤距大于稳定河宽要求。 ⑶ 堤线力求平顺,防洪堤段平缓连接,尽可能利用有利地形进行布置。 ⑷ 堤身断面形式的选择要因地制宜,根据堤线两侧地形、地貌及建筑物分布情况,选择合适的断面形式。 5.2.2 工程布置 根据拟定的工程布置原则,结合现状堤防存在的问题、地形条件及稳定河宽及防洪区内的各种建筑物位置等综合因素进行考虑防洪堤基线布局,防洪堤起点与原有防洪堤相接,堤身尽量考虑修建在土质好、比较稳定的滩岸上,在河道明显变窄的河段,采取展宽堤距或考虑清除障碍,部分地段截弯取直,使各堤段平缓连接,在保证河道行洪能力的前提下,对原有地段的宽、浅式河道断面进行缩整,保护原有河道两岸耕地。具体为: 本次设计治理河长 8.93km ,新建防洪堤总长 14.925km ,防洪堤与桥梁以 10m 的渐变段与桥梁边墩相接,防洪堤遇支沟及公路排水涵洞小支沟时断开,对断开支沟以八字墙形式护砌。其中:左岸堤防以临合公路大桥边墩为起点,桩号为左 0+000,右岸堤防以大夏河与槐树关河交汇口处槐树关河右岸已建堤防末端为起点,桩号为右 0+000,沿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