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教材分析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中国的民族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有据可考的就有 275 个剧种。藏戏,是藏族地区普遍流行、在祖国百花艺苑中一种独具特色的剧种。藏戏艺术有 600 数年的历史,比誉为国粹的京剧还早 400 数年,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课文按阐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构造文章。先用三个排比句概括介绍藏戏重要特点:“戴着面具表演”“表演时没有舞台”“一部戏能够表演三五天”。接下来具体写开山鼻祖唐东杰布开创藏戏的传奇故事,“许下宏愿,发誓架桥”“构成西藏的第一种藏戏班子”“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 58 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紧接着介绍藏戏的重要特性──“面具”的特点及作用。然后简略地阐明其它特色:舞台简朴;剧情靠解说、说唱来描述;开场、正戏、结尾固定的程式;唱腔、动作丰富多彩;表演时间长等。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点明藏戏这一民族戏剧艺术靠师传身授传承和发展。随着作者脉络清晰、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民俗散文。它以精确性阐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阐明角度、体现次序、体现办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北京的春节》有较大的不同。从内容看,《北京的春节》介绍的是节日风俗,而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及艺术特色;从体现次序看,《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而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从体现的办法看,《北京的春节》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办法,而本文重要采用比方、反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阐明事物;从语言风格看,《北京的春节》的语言自然、平实、精确、精练,京味浓郁,耐人寻味,而本文的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领学生理解本文的体现办法及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生动形象地体现;二是通过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理解藏族的文化。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 世界上尚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表演的呢? 课文开篇的体现办法新颖独特,用反问句的形式先声夺人,强调藏戏戴着面具表演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同时,也为本文将着力描述面具的颜色、形状及作用埋下伏笔。 ② 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这句话在全文谋篇布局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