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初中英语老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讨论初中英语老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讨论 摘要:笔者调查了 49 名农村初中英语老师自我效能感的现有水平及其所在学校英语老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进展状况,并做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英语老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进展状况与老师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相关性,共同体中的四个维度对老师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最后,在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构建英语老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促进老师自我效能感进展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英语老师 专业学习共同体 自我效能感 相关分析 1995 年,博耶尔(Ernest L.Boyer)发表了题为《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的报告。在其报告中,他首次提到了“学习的共同体”的概念。他认为,建立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高效的学校教育的首要且最重要的要素[1]。而老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正是在学习共同体基础上进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群体,是老师社区内的一种智慧联盟、实践联盟和专业联盟。老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所开展的学习是一种面对实践难题、升华教育经验、聚集成熟智慧、分享成功实践的学习[2]。学习的社会情境性、主动参加性、实践导向性等特性决定了老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有效运行必定成为老师专业进展的主流范式,并成为提升老师专业技能、认知能力及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Bandura 于 1977 年在《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3]。自我效能感主要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够在何种水平上完成某项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推断和知觉。自我效能感是主体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动机、情感及选择过程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起到重要调节作用[4]。在 Bandura 看来,个体自我效能感得以产生和进展的重要信息来源包括四个方面:掌握性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以及生理与情感的积极应对[3]。其中,就英语老师而言,替代性经验主要来自于老师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即其他老师的教学行为与结果;而言语劝说,作为一种重要的人际互动形式,也主要是通过老师间的相互学习、共同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研讨而展开的。鉴于此,老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必定为老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一、讨论设计 1.讨论问题 基于许多学者对老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及自我效能感的讨论,笔者提出:老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无论是在其具体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