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护理心理学试题_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护理心理学试题_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通过临床观察,我们发现急性梗死患者不同于其他疾病,他们有着特别的心理需要和不良的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进展和预后。所以,对心肌梗死患者,除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和基础护理外,必须做好心理护理,以增加患者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1]。 心理因素不仅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心理活动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它既是病情变化的必定反应,又是疾病转归的影响因素,心理护理就是以护士良好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影响患者的忍受认识,解除患者对疾病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有利于身心早日康复[2]。 近几年来,笔者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进行了探讨,发现年龄、性别、职业、文化水平和个性不同的人,其心理状态也有所不同,因而心理护理的方式也就不同。根据临床观察,大致可归纳为四类: 1 紧张焦虑型 患者表现为恐惧心理,特别害怕,思想高度紧张,有濒死感[3]。这一方面是由于疾病造成的痛苦或意识到自己处于病危状态。另一方面是环境的生疏,尤其是抢救室内有很多陌生的仪器,监护仪不断发出闪光和声响,特别是刚入院的患者,医生和护士埋头忙碌,测体温、脉搏、血压,描写心电图,抽血、输液等,再加上陪护的家属恐慌紧张,甚至难过哭泣。这一切使患者晕头转向。这时若大家谁也不理睬患者,就会使患者的恐惧心理加剧。这种紧张可刺激丘脑下部交感神经和肾上腺,引起心动过速,以及心律、 血压的改变,甚至危及生命。这时需要护士用语言暗示等方法,把患者的情绪迅速宁静下来。当然濒死感、恐惧感,也反应了病情的严重程度是不可忽视的。作为护理人员,一方面要重视患者的主诉,实行必要的措施,另一方面要耐心讲明道理,疏导患者。不要用生硬的态度或简单、粗暴的方法加以训斥。否则会使患者心情不舒服,造成不良心理,加重病情。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典型病例:女,58 岁,以下壁急性心肌梗死入院,家属在旁不住地哭泣,在患者面前询问医护人员,“他的病严重么?是否会死去”。患者在床上精神紧张,病情痛苦,医护人员问之不理,当我们发现后,立即把家属带到室外,向她解释如何配合我们进行精神治疗,解释患者精神刺激对病情的危害性及严重性。从而家属积极配合我们精心的护理,患者解除了心理上的紧张感,得知心肌梗死在当代医疗水平进展的情况下,并不是绝对致死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