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浅析微博的自净能力——以新浪微博为例-新闻学浅析微博的自净能力——以新浪微博为例张庆贺【摘要】“微博”病毒式的传播方式使信息传播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人们接触到的信息量增大。 与此同时,“微博”也成为了一些负面虚假信息的诞生地和助力工具。 谣言丛生的“微博”中也不乏辟谣者和辟谣机构,“微博”的“自净”能力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简单分析微博自净能力的来源,以及阻碍微博“自净”的因素。关键词微博 谣言 自净能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 2014 年 6 月 30 日,我国网民规模达6.32 亿,微博客用户规模为 2.75 亿,网民使用率为43.6% ①。微博已成为重要的网络社交平台,成立于 2009 年 8 月 14 日的新浪微博是国内用户最多的网络社交工具,其用户年龄分布以及职业分布相对合理,故本文选择新浪微博为例来分析。一、微博自净能力的含义“自净”一词来源于生物学领域,由于物理、 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自然界中受污染的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和毒性逐渐下降,一段时间后便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 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②。 微博的自净能力指当微博中出现不实信息和危害他人利益、 社会公共利益的信息时, 微博可以通过用户生产内容的相互补充、纠错、印证和延伸的结构性关系,自发地接近事实真相③。二、谣言等虚假信息在微博肆虐的原因1、微博用户媒介素养参差不齐2 / 7 谣言自古就存在,只是借助微博其流传速度更快、出现的频率更高。微博的准入门槛较低, 用户自身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 容易成为谣言等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人们对于真实的信息有强烈的需求,一旦人们不能获知事实真相的时候,人们便寻求其他看似合理的解释,这就给谣言、 流言等信息提供了传播机会。微博核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谣言往往披着真相的外衣,一旦出现就会以极高的速度传播。2、用户的从众心理及“沉默的螺旋”效应人们的从众心理和“沉默的螺旋”效应更是加剧了谣言传播。微博中的造谣者别有用心, 伪造的虚假信息往往都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很难辨别真伪。 表面上多是站在公众的角度, 利用公众对贪污腐败、 违规执法等现象的憎恶炮制谣言,一些缺乏理性的网民往往不加甄别盲目转发,支持谣言的一方往往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就会成为大多数, 即使有理性的声音也害怕被孤立而不敢表达,“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