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论中国文学史抒情和叙事两大传统

论中国文学史抒情和叙事两大传统_第1页
1/8
论中国文学史抒情和叙事两大传统_第2页
2/8
论中国文学史抒情和叙事两大传统_第3页
3/8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论中国文学史抒情和叙事两大传统论中国文学史抒情和叙事两大传统 摘 要:中国文学史存在一条抒情传统,从古至今已得到较充分的阐论,且为海内外大多数讨论者所认同。但中国文学史也存在着一条与之相对应的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叙事传统,而且这两条传统乃是共生互补、相扶相益的关系,这一点似乎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论证得也不充分。这对全面深化理解中国文学史的面貌、特征和本质,无疑非常不利。因此亟需建立文学史讨论的叙事视角,并以此为贯穿线重审全部中国文学史。一种讨论视角的建立必有其客观实在的条件,决非随心所欲所能奏功;而一个有价值的视角一旦建立,却能够反哺讨论工作,使之打开新局面。试以叙事视角和叙事贯穿线观察中国文学史,就不但会收到扩大文学史资料库和讨论范围之效,而且会对古老的中国文学本身获得许多新认识,从而使整个中国文学史讨论前进一步。当然,对于文学史贯穿线,应该从多种视角去思考和作出概括,多种视角可以并存共荣,叙事视角也只是其中一个而已。 关键词:中国文学史;抒情;叙事;叙事视角;传统 一、引 论 中国文学史存在着悠久深厚的抒情传统。这并不是某位学者的新发现或杜撰,这几乎是众所周知也为众所认同(乃至默认)的一般知识。无论从中国文学史的实际状况来论证,还是从古今中国文论和文学讨论的言说来验证,都不难说明这一点。 当然,留美学者陈世骧先生(1912—1971)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从中西文学比较的角度,鲜亮地提出并论述了“中国的抒情传统”这个命题①, 由此带动海内外一批学者(主要是台湾学者)从多种文体、多位作家、文学史若干段落,对此传统做了许多阐发,产生了很多新的讨论成果,仍然有他的历史功绩。 近年来,随着文学史学的兴起与进展,学术界对此有所反思。从中国文学史究竟有无抒情传统(或其他什么传统),延伸到讨论者做出这种概括,也就是力图探寻、提炼文学史的贯穿线(亦即所谓传统或规律之类)并对其进行理论概括是否应该,是否能够和可行等等问题,都在思考和讨论之列(注:陈世骧先生在留美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台湾学者中影响较大,前者如高友工,有诸多文章论中国古典诗词小说戏剧,系统发挥陈氏理论,在大陆结集出版的有《美典:中国文学讨论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XX 版)一书。后者如柯庆明、张淑香、吕正惠、蔡英俊等均有专著问世。因此对陈氏观点反思较早较多的也是台湾学者。台湾淡江大学《淡江中文学报》20XX 年第 17 期、20XX 年第 18 期发表曾守正、颜昆阳、陈国...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论中国文学史抒情和叙事两大传统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