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高校老师幸福感讨论综述高校老师幸福感讨论综述 摘 要:介绍了幸福感与幸福指数的起源与概念,梳理了高校老师的幸福感的组成要素,总结了高校老师幸福感的总体讨论状况,概括了不同学者对高校老师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丰富了高校老师幸福感的讨论,为后续讨论提供了相关资料。 关键词:高校老师;幸福感;综述 一、概述 幸福感是指人类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主观产生的一系列欣喜与愉悦的情绪。有关幸福的讨论起源于 20 世纪 70 年代南亚的不丹王国,国王旺楚克提出“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应以实现幸福为目标”。“不丹模式”随即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热潮[1]。 (一)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又称“幸福指数”,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推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推断,是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表征了个体对生活质量的主观满意度和心态健康度。 主观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也就是说,人们的幸福指数并不完全取决于实际发生的情况,关键在于人们对既定事实在心理上做出的反应和情绪上的判定。SWB 是一种主观的、整体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是测量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在 20 世纪 60 年代晚期到 80 年代中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成为心理学进展的热点。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开始对幸福感的讨论,除对城市居民的普查外,主要集中在对一些特定群体或者特别年龄段人群上的主观幸福感讨论[2]。 (二)高校老师幸福指数的构成 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是主体与现实生活情境的协调及自我达到完美统一的自我认同及自我欣赏的感觉,并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对幸福的讨论越深化,涉及的因素就越多,影响幸福感主要的因素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等。对于高校老师幸福指数的讨论,主要从性别、年龄、岗位、职称、学历、收入、工作条件、工作群体、自我实现、家庭婚姻、居住环境、身心健康、人格特征、学校类型、从事专业、生活事件、体育锻炼等维度进行展开。 二、高校老师幸福指数的讨论状况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学者开启了老师幸福感的讨论。1997 年,叶澜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开启了我国对老师幸福的讨论。20XX 年,檀传宝的《老师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