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物流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的主要方面及取得的成效(一)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创新并实施“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职业基础课程学习→校外实习基地职业角色体验→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学习→校外实习基地轮岗实训→职业素质拓展学习→物流企业顶岗实习的“三循环”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三循环”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分两个层面, 一是在校外合作企业进行,基本做法是,在第3 学期的 8-10 月份,安排一个月时间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职业角色体验”,感悟职业氛围,培养职业素养,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第 4 学期的 6-8 月份,再安排一个月时间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轮岗实训”,促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轮岗实训加以运用,为后续的毕业顶岗实习, 实现预就业打下基础;在第五、 第六学期安排 6 个月顶岗实习,实现预就业。第二个层面是在校内的生产型实训基地进行,按照企业采购、仓储、配送、销售、盘点、补货等业务流程,结合课程教学,设计岗位工作任务,合理安排岗位,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轮岗实训,将课程教学与生产性实习有机结合。(二)科学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1.依据市场需求优化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近几年,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断优化与完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5 年,经过广泛的社会调研和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多次论证,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目标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标准, 制定了本专业的知识结构, 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 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2016 年,随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深化,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省建设点的特色专业, 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三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工作岗位任务的课程体系。2017 年,进一步落实了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按照学生的职业趣向和企业用人需求, 将课程体系中的职业核心技能分为“运输管理方向”和“仓储与配送方向”两个专门化方向。学生可以依据个人职业趣向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学习,使专业课程设置更有岗位针对性,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2.根据社会需求与职业岗位新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目标, 分析该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 将课程内容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