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111EquationChapter1Section1光学实验讲义1.薄透镜焦距测量实验目的1.掌握薄透镜焦距的常用测定方法,研究透镜成像的规律。2.理解明视距离与目镜放大倍数定义;3.掌握测微目镜的使用。实验仪器1.LED白光点光源(需加毛玻璃扩展光源)2.毛玻璃3.品字形物屏4.待测凸透镜(Φ=50.8mm,f=150,200mm)5.平面反射镜6.JX8测微目镜(15X,带分划板)7.像屏2个(有标尺和无标尺)8.干板架2个9.卷尺10.光学支撑件(支杆、调节支座、磁力表座、光学平台)基础知识1.光学系统的共轴调节在开展光学实验时,要先熟悉各光学元件的调节,然后按照同轴等高的光学系统调节原则进行粗调和细调,直到各光学元件的光轴共轴,并与光学平台平行为止。1、粗调:将目标物、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像屏等光学元件放在光具座(或光学平台)上,使它们尽量靠拢,用眼睛观察,进行粗调(升降调节、水平位移调节),1使各元件的中心大致在与导轨(平台)平行的同一直线上,并垂直于光具座导轨(平台)。2、细调:利用透镜二次成像法来判断是否共轴,并进一步调至共轴。当物屏与像屏距离大于4f时,沿光轴移动凸透镜,将会成两次大小不同的实像。若两个像的中心重合,表示已经共轴;若不重合,以小像的中心位置为参考(可作一记号),调节透镜(或物,一般调透镜)的高低或水平位移,使大像中心与小像的中心完全重合,调节技巧为大像追小像,如下图所示。图1-1二次成像法中物与透镜位置变化对成像的影响图1-1(a)表明透镜位置偏低(或物偏高),这时应将透镜升高(或把物降低)。而在图(b)情况,应将透镜降低(或将物升高)。水平调节类似于上述情形。当有两个透镜需要调整(如测凹透镜焦距)时,必须逐个进行上述调整,即先将一个透镜(凸)调好,记住像中心在屏上的位置,然后加上另一透镜(凹),再次观察成像的情况,对后一个透镜的位置上下、左右的调整,直至像中心仍旧保持在第一次成像时的中心位置上。注意,已调至同轴等高状态的透镜在后续的调整、测量中绝对不允许再变动2.薄透镜成像公式透镜分为会聚透镜和发散透镜两类,当透镜厚度与焦距相比甚小时,这种透镜称为薄透镜.值得注意的是,若透镜太厚,光在透镜中的传播路径便无法忽略,光在透镜里的传播路径就必须做进一步的考虑。在实验中,必须注意各物理量所适用的符号法则。运算时已知量须添加符号,未知量则根据求得结果中的符号判断其物理意义。在讨论成像前,我们约定正负号定义(1)光由左往右前进定义为正方向传播。(2)物体若放在透镜的左方,其物距为负,反之为正。(3)像若形成在透镜的右方,其像距为正,反之为负。(4)若是光线与光轴线相交,且相交的锐角是由光线顺时针方向朝光轴线方向旋转扫出来的,这个锐角定义为正,反之为负。2图1-2薄透镜成像示意图在近轴光线的条件下,根据图1-2中相似三角形的几何关系,可以得到薄透镜成像的高斯公式为212\*MERGEFORMAT(-)其中,u为物距,v为像距,f为透镜焦距。故313\*MERGEFORMAT(-)透镜的横向放大率M定义为像高对物高的比值,从图1-2可知M也等于像距对物距的比414\*MERGEFORMAT(-)注意,在图1-2的薄透镜系统中,u是负的,v是正的,M为负数表示像对于物是倒立的。3.明视距离及测微目镜眼睛的明视距离:正常人的眼睛在约50勒克司的照明条件下最方便和最习惯的观察距离,称为人眼的明视距离,该距离为250毫米,在明视距离处观察物体,眼睛可以长时间地工作而不会感到疲劳。明视距离小于20cm为近视眼,大于30cm则为远视眼。标准明视距离之处,正常人眼达到最大分辨率,能看清相距0.073mm的两个物点。目镜的作用类似于放大镜,物体或像放大在人眼的远点或明视距离供人眼观察。测微目镜是带测微装置的目镜,可以配各种复杂光学仪器上作读数显微测量,在光学实验中有时也作为一个测长仪器独立使用(例如测量非定域干涉条纹的间距)。图1-3是一种常见的丝杠式测微目镜的结构剖面图。鼓轮转动时通过传动螺旋推动叉丝玻片移动;鼓轮反转时,叉丝玻片因受弹簧恢复力作用而反向移动。鼓轮每转一周,叉丝移动1mm,鼓轮上有100个分格,最小标尺为1/100mm。3图1-4表示通过目镜看到的固定分划板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