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科学家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上课根本没有主动提问题的习惯。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的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了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要么是面面俱到(无选择,无重点),要么是提书上现存的思考题。这就导致学生不想问,不会问,这样便形成恶性循环。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提出问题的方法,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从文章题目中提出问题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学生阅读时,可以针对题目提出一些问题。(2)就文章的主旨性内容提出问题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真对性,并且阅读着力点集中在文章的重难点上,具有较强的集中性,在阅读中能起到导向作用。因为人们阅读文章时,总是选择某些部分作精细阅读。围绕主旨提出问题,正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为完成阅读目标而需要深入加工的信息上。学生通过这些段落的阅读,较为准确的把握了全文的主旨。(3)依据文章结构、文体特点提出问题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光了解词句的表达还不够,还需要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从整体把握,教会学生段、篇的提出问题的方法。那么段、篇的提问如何进行呢?我认为:尽管文无定法,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各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其次,了解析段的基本手法:划分层次,归纳段意,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注意段落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照应等。明确了这些知识,就能引导学生的思维。比如,面对的是一篇说明文,学生就会联想到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要了解说明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掌握说明的方法、揣摩说明的语言等。就此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本文说明了事物的什么特征?分几部分来说明?是如何说明的?运用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语言的特点是怎样的?其他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同样如此来质疑提问。(4)针对课文中的难点提出问题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接受的信息总有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知识面不广,往往会弄不懂。这就是课文的疑难点,就是学生难以理解之处。我们在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紧扣这些疑难点质疑提问,就可引导学生改变思维方向,进入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