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培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小学科学学科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就是建立探究性的课程运行机制,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创设直观生动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供大量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求异、创新机会,并从中体验探究与成功的愉悦;在即时效果的长期积累中,从而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时代,今天的知识就是明天的经济。这就给培养人才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要进一步注重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进一步接受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方面转变等等。尤其要注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并做到两个转变,一是有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二是由技能型向艺术型转变。在“和谐、互动、探索、创新”的基本教学模式中不断转眼摸索,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迎接新的“课改”。课堂是小学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大胆的探索与实践,成功构建了“观察发现——实践探究——质疑讨论——深化总结”四个环节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我善于抓住创新思维的火花积极引导,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尝试了以下的一些做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 指导质疑,挖掘创新潜能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究新知识的动力,进一步说,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中蕴涵着创新的萌芽,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参考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在必要的地方加以点拨,使学生逐渐能围绕所学内容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发挥学生创新的潜能。如:在教《小车的运动》一课时,首先提出问题:如果把一辆小车放在斜坡上,它会怎样,滑下来后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提出假设。学生提出了坡的高低与坡度的大小有关,坡度越大,坡越高,小车冲出去的距离越远;坡长或小车在坡上的起点有关,坡越长,冲出去的距离越远;跟小车的重量有关,车越重,冲出去的距离越远;跟空气阻力有关,阻力越小,冲出去的距离越远;跟斜坡上的摩擦力有关,摩擦力越小,冲出去的距离越远。根据学生提出的假设,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如:小车在坡度越大,坡越高,小车冲出去的距离就越远吗?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