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细菌和放线菌 第一节 细 菌 细菌是原核生物中一大类群,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多以二等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单细胞微生物。绝大部分细菌是异氧型微生物。 一、细菌菌体形态 根据细菌菌体形态的不同,可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大类型。菌体形态是鉴别细菌的重要依据。在自然界所存在的细菌中,以杆菌最为常见,球菌次之,而螺旋菌最少。 1、球菌 球菌的菌体呈圆球形或类圆球形,大多数菌体的直径为0.5~1.2微米。根据球菌在繁殖时的分裂方向及分裂后的细胞的排列情况,又可以将其分为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2、杆菌 杆菌菌体呈杆状,根据排列情况将其分为单杆菌、球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和梭状杆菌。 3、螺旋菌 螺旋菌菌体呈螺旋状,分为弧菌、螺菌、螺旋体。 4、细菌形态的多变性 细菌的菌体形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但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各种细菌常保持着一定的形态,一般以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培养18~24h的培养物作为典型的菌体形态,并呈现典型的染色反应。而在陈旧老化的培养物中或在不适于细菌生长的环境中培养的细菌,常出现不规则的形态,称为衰退型,或表现为多形性,这类细菌常常表现着色不均匀、染色反应改变、特征不典型等特点。 二、细菌细胞结构 细胞的细胞结构可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一) 基本结构 即所有细菌都具有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内含物等。 1、细胞壁 细胞壁是细菌细胞的外壁,坚韧、有弹性,起固定菌体形状和保护菌体的作用。其质量为细胞干重的10%~20%。由于细菌细胞既微小又透明,故一般要经过染色才能做显微镜观察。 细菌染色方法很多,其中以革兰染色法最为重要,此法由丹麦医生C.Gram 于1884 年发明,故得名。细菌经革兰染色后,能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最终被染成紫色,称为革兰阳性细菌(G+);另一类最终被染成红色,称为革兰阴性细菌(G-)。革兰染色反应与细菌细胞壁的组成及结构有密切关系。 细菌细胞壁的基本成分为肽聚糖,除此以外 G+、G- 细菌还有自己的特点。 (1) G +细菌的细胞壁 金色葡萄球菌是G +细菌的代表。 磷壁酸 主要成分是甘油磷壁酸或核糖醇磷壁酸 (其中与肽聚糖分子进行共价结合的称为壁磷壁酸,跨越肽聚糖层并与细胞膜相交联的称 为 膜 磷 壁酸,是G +细菌细胞壁特 有 的成分。) G +细菌的细胞壁 四 肽 (L-丙 氨 酸 -D-谷 氨 酸 -L-赖 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