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第二节急性炎症

第二节急性炎症_第1页
1/7
第二节急性炎症_第2页
2/7
第二节急性炎症_第3页
3/7
第二节 急性炎症 一、渗出 急性炎症是机体对致炎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立即和早期反应。急性炎症的主要特点是以血管反应为中心的渗出性变化,导致血管内的白细胞和抗体等透过血管壁进入炎症反应部位,消灭病原体,稀释并中和毒素,为炎症修复创造良好的条件。急性炎症的渗出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过程。 (一)血流动力学改变 1. 细动脉痉挛 2. 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短暂)(通过轴突反射) 3. 血流速度减慢 (二)血管通透性增加 1. 小静脉内皮细胞收缩 速发短暂反应:(仅累及 20 一 60μ m 的细静脉)组胺、缓激肽、白细胞三烯、 P 物质等化学介质,与内皮细胞相应受体结合后,内皮细胞收缩,细胞间隙增宽。 2. 内皮细胞骨架蛋白的重组:IL-1、TNF、干扰素- γ 等可启动此机制。 3. 穿胞作用:内皮细胞胞浆内的囊泡性细胞器 的直接相互连接形成穿胞通道。 4. 内皮细胞的直接损伤: (1) 速发持续反应(累及细静脉、毛细血管和细动脉)严重烧伤和化脓性感染直接损伤内皮细胞,血管通透性立即升高, 并维持长达数小时至数天。 (2) 迟发延续反应:(累及细静脉和毛细血管)轻到中度热损伤,如X 线、紫外线损伤→内皮细胞通透性升高,常延迟2-12 小时发生,持续数小时到数天。 5. 白细胞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直接损伤:(细静脉及肠和肾小球毛细血管)白细胞被激活 → 释放活性氧代谢产物和蛋白水解酶→引起内皮细胞损伤。 6. 新生毛细血管壁的高通透性: 内皮细胞分化尚不成熟 ↓ 细胞连接亦不健全 ↓ 具有高通透性 (三)液体渗出 血管壁通透性升高,导致血管内大量的蛋白液渗出到血管外。 1. 渗出液 (ex u date): 炎症时渗出的液体成分 2. 液体渗出的意义: 作 用 具 体 内 容 防 御 稀释毒素和有害物质 带来抗体、补体、纤维蛋白 不 利 炎性水肿、积液,机化、粘连 3. 渗出液和漏出液的区别: (四)白细胞的渗出和吞噬作用 白细胞从血管内穿过管壁到达损伤部位的过程称为白细胞的渗出。 1. 白细胞的游出: (1) 白细胞的边集和附壁:白细胞从轴流 → 边集(边流)→ 沿内皮细胞表面滚动→附壁 (2) 白细胞粘着:开始附壁不牢固,在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细胞粘附分子(CAMs)和其受体的特异性结合,使之牢固的 粘着,其分子机制如下: ① 粘附分子向细胞表面再分布 ② 增加粘附分子的合成和表达 ③ 增强粘附分子的亲和力 (3)白细胞的游出: 损伤部位的...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第二节急性炎症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