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合材料分为不可吸收性(Nonabsorbable)和可吸收性(Absorbable)。丝线、棉线、金属丝以及某些合成纤维(Ny lon、Prolene 等)属于不可吸收性;肠线(Catgu t)和某些合成纤维(Dex on、Vicry l、PDS 等)属于可吸收性。 以皮肤间断缝合为例说明缝合的基本步骤: (1)进针 缝合时左手执有齿镊(toothed forceps),提起皮肤边缘,右手执已夹住针线的持针钳,用腕臂力由外旋进,顺针的弧度剌入皮肤,注意针与被缝合组织垂直,经皮下从对侧切口皮缘穿出。 (2)拔针 针体前半部穿出组织后,即可用有齿镊顺针前端顺针的弧度方向外拔,同时持针器从针后部顺势前推;还可由术者将已穿透组织的针体后半部松开,然后用持针钳夹住已穿透组织的前半部,拔出缝针,带出缝线。 (3)出针、夹针 当针要完全拔出时,阻力已很小,可松开持针器,单用镊子夹针继续外拔,持针器迅速转位再夹针体(后 1/3 弧处),将针完全拔出,由第一助手打结,第二助手剪线,完成缝合步骤。 缝合的基本原则 (1)要保证缝合创面或伤口的良好对合。缝合应分层进行,按组织的解剖层次进行缝合,使组织层次严密,不要卷入或缝入其他组织,不要留残腔,防止积液、积血及感染。缝合的创缘边距及针间距必须均匀一致(一般腹部皮肤针距 1cm、边距 0.5cm,肠吻合针距 0.3cm),这样看起来美观,更重要的是,受力及分担的张力一致并且缝合严密,不致于发生泄漏。 (2)注意缝合处的张力。切口愈合的早晚、好坏并不与紧密程度完全成正比,结扎缝合线的松紧度应以切口边缘紧密相接为准,不宜过紧过松。过紧造成卷曲、重叠甚至组织切割和缺血坏死;过松则遗留死腔,易形成血肿并招致感染。伤口有张力时应进行减张缝合,伤口如缺损过大,可考虑行转移皮瓣修复或皮片移植。 (3)缝合线和缝合针的选择要适宜。无菌切口或污染较轻的伤口在清创和消毒清洗处理后可选用丝线,已感染或污染严重的伤口可选用可吸收缝线,血管的吻合应选择相应型号的无损伤针线。 缝合的分类及常用的缝合方法 介绍缝合的方法很多,各类方法相互交叉,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按组织的对合关系分为单纯缝合、外翻缝合、内翻缝合三类;每一类中又按缝合时缝线的连续与否分为间断和连续缝合两种;按缝线与缝合时组织间的位置关系分为水平缝合、垂直缝合;有时则将上述几种情况结合取名。按缝合时的形态分为毯边缝合、荷包缝合、半荷包缝合、U 字缝合、8 字缝合、T 字缝合、Y 形缝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