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课标”)于今年4 月 21 日由教育部正式颁布。2022 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就这一表述看,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一、文化自信:立德树人在语文课程中的根本宗旨 2022 年版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将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养之首,具有深刻的政治背景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任何课程都包含文化,都是文化的载体。但是,要想让学生理解、热爱中华文化,建立自觉、自信的文化意识,语文课程无疑是最好的阵地、最佳的路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文化自信中的“文化”,不是泛泛的普适意义上的概念称谓,而是特指、专指“中华文化”。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自觉接纳、衷心热爱;是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持久信念、崇高信仰。 “中华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系与血脉,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同并奉行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于革命实践中形成,并在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完善创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集中体现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追求的文化。其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文化是语文课程的核心主题和主要内容。 根据 2022 年版课标表述,文化自信主要包括文化认同、文化积淀、文化理解、文化参与等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