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_第1页
1/8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_第2页
2/8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_第3页
3/8
第九章 20 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 多元、变通和宽容——20 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二、、20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20 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总趋势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继续深入的发展,美国文学则后来居上。 1、法国文学 本时期法国著名的作家有罗曼·罗兰、马丁·杜·枷尔、莫里亚克、纪德等。 罗曼·罗兰(1866——1944)是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战士和著名的人道主义者,有“欧洲良心‘之称。在文学和艺术理论等方面都有建树。1915 年,以“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而获诺贝尔文学奖。1931 年发表的《向过去告别》,标志着作者决心站在社会主义苏联和无产阶级一边,成为无产阶级的战友。他于 1898—1901 年间写了一套《革命戏剧集》,包括《丹东》、《七月十四日》等。 1903 年,他陆续发表一套“伟人传”,包括《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琪罗传》(1906)、《托尔斯泰传》(1913)等。 《约翰 ·克利斯朵夫》(1904—1912)是罗兰早期的重要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在作品的扉页上,作者的题词是:“给各国的正在受苦与奋斗、而必将战胜的自由灵魂。”这里所谓的“自由灵魂”,主要指正在为争取自由、进步而奋斗的知识阶层人士。作品是以贝多芬为人物原型,1890 年开始孕育,1904 年发表第1 卷,1912 年最终完成,积 20 年心血写成的长篇巨制,分 10 卷,定本合为 4 册。 小说主人公克利斯朵夫是非常矛盾的。其出身地位使他不满和反抗现实,接近人民、同情人民;满脑子“大人物”、“英雄”观念又使他远离人民、不相信人民。进步的艺术观使他主张艺术要造福人类;对艺术的偏执又使他把艺术置于“象牙塔”内。正义感使他与社会对立,反抗压迫;动摇性又使他与现实妥协。性格和思想矛盾使他在向社会抗争的道路上半途而废。这位反抗一生的音乐家晚年生活在巴黎,内心趋于平静,与政敌和解,否定了自己青年时代的叛逆精神。作者写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不把个人反抗纳入人民革命的洪流中的必然人生归宿。 《约翰 ·克利斯朵夫》被称为“音乐小说”,这不仅因为它写的是音乐家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用交响乐的模式来建造作品的结构框架。全书 4 册相当于交响乐的4 个乐章,并与其序曲、发展、高潮、尾声形成均衡的对位。 马丁·杜·枷尔(1881——1958)于 1937 年“因为他的长篇小说《蒂博一家》(1922——1940)所...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20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