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语文《桃花源记》教 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过程与方法: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 到 这 样 的美景时,脑 海 中 会想到 哪课题 课时 课型 主 备 人 审 核 人 《桃花源记》 2 新授 课 符 春 艳 张 春 艳 赵 艳 丽 个成语?(引 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来,人们便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2.板书《桃花源记》,齐读课题。《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 1.交流作者的有关 资 料 (生先 说 ,师 后补 充 )。 陶渊明(365- 427),东 晋著名诗人,字 元 亮 ,名潜 ,世称 靖 节 先 生,因其 宅 边 曾 有五 棵 柳 树 ,又 自 号 “五 柳 先 生”,浔 阳 柴 桑(今 江 西 九 江 市 西南 )人。他 是大 司 马 陶侃 的曾 孙 ,其 祖 父 、外祖 父 都 做 过 官 。他 受 家 庭 教 养和儒 家 思 想的影 响 ,年 少 时 就 有“大 济 于 苍 生”的壮 志 。时 值 东 晋和宋 的易代之 际 ,社 会 动荡 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