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大专《实用语文》第一册教案·风景谈 1 《风景谈》教案 【教学要求】 一、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作者把深刻政治内涵寓于自然风景描写之中的写法。 三、仔细分析这六幅画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教学重点】 1.这篇文章作者借“风景”来写人,赞人。这样委婉曲折地进行写作,既有政治原因,也有写作上“映衬”方法的运用,以突出文章主题。由此,教师一定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了解清楚写作目的,方可使学生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思路,进而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巧之处。 2.教学时要把“六幅画”的关系理清,并辨别其写法上的异同之处,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有层次地突现文章主题的。 3.指导学生找出感情色彩浓厚的描写和议论性的语句、段落进行诵读,深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简说作者和写作背景: 1.作者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920年12月底,与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蚀》《虹》《子夜》《腐蚀》;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2.背景 《风景谈》写于1940年12月抗战初期,当时茅盾在香港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1938年底应邀赴乌鲁木齐市(旧称迪化)主持“新疆各族文协联合会”工作,并在新疆文学院任教。1940年5月离新疆回内地,途经延安,应朱德邀请到延安参观并讲学。本文是1940年年底回重庆后写的。为了在国统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的角度下笔,写得比较含蓄。用一幅幅有特点的风景画来表现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在这个程度上说,“风景谈”即谈风景。 二、学习课文 (一)诵读并正音、释义 五年制大专《实用语文》第一册教案·风景谈 2 2.难字音义: 颀(q í,高) 曳(yè,拉。摇曳,摇荡) 掮(qián,用肩扛东西) 姗(shān,走路缓慢从容的样子) 坳(ào,山间平地) 魆(xū,暗) 坼(chè,裂) 掬(jū,用两手捧) 履(lǚ,鞋)偎(wēi,紧挨着,亲密地靠着) 碣(jié,圆顶碑石) 贻(yí,遗留) 氛(fēn,气) 籁(lài,孔穴中发出的声音) 荷(hè,扛) 岚(lán,山中的水蒸气) 3.词语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