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敬畏之心常修从政之德——谈儒家敬畏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坚定的惩腐决心和高度的历史担当反对腐败。“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一切腐败必根源于道德滑坡,道德滑坡是政治腐败的内因。目前,道德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敬畏缺失、无所畏惧,因此唤醒敬畏意识,是遏制道德滑坡的一个有效途径。儒家历来强调敬畏,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从中挖掘梳理其敬畏思想,对今天的反腐或有所裨益。什么是敬畏敬畏不同于恐惧。恐惧是一种本能,它是靠直觉瞬间产生的,所恐惧的对象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敬畏的形成是人们始终处在“清醒”而又“戒惧”的状态,运用理性思索功夫产生的一种心理情怀,是对恐惧的哲学升华。敬畏由“敬”与“畏”两种情感组成,“敬畏”有别于一般的“敬”,也有别于一般的“畏”。“敬”某事物却未必“畏”某事物,比如我们尊敬、敬爱老人,并不是害怕老人。同样的,“畏”某事物亦未必“敬”某事物,比如我们害怕老虎,但是我们并不敬重老虎。只有敬中有畏,畏中有敬,方能体现敬畏意识的真谛。1、敬历代学者都十分重视“敬”,而其中宋明理学家对“敬”的重视和阐释超过了以往各个朝代的儒学家,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界:程颢提出“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二程遗书》卷二上),程颐提出“涵养须用敬”(《二程遗书》卷十八),朱熹则对“敬”的涵义做了集大成的阐述,不仅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主一无适”、“整齐严肃”,谢上蔡的“常惺惺法”,尹和靖的“其心收敛不容一物”,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以畏释敬,“敬只是一个畏字。”(《朱子语类》卷十二)“敬不是万事休置之谓,只是随事专一,谨畏不放逸耳。”(《朱子语类》卷十二)“敬非是块然兀坐,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而后谓之敬。只是有所畏谨,不敢放纵,如此则身心收敛,如有所畏。”(《朱子语类》卷十二)2、畏“畏”,是畏惧之意,杨伯峻先生将孔子的君子三畏之畏解释为害怕,很多学者并不这样认为,牟宗三、徐复观、李泽厚等先生都解作“敬畏”。因为按孔子的重要思想来源看,“周人的哲学,可以用一个‘敬'字作代表,周初文诰,没有一篇没有敬字。”(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这里的“畏”不是“怕”或“恐惧”;李泽厚先生说:“三畏似均宜作‘敬畏'之‘畏'解。它是‘敬'的极端形态。”(李泽厚《论语今读》)当代学者任剑涛在《敬畏之心:儒家立论及其与基督教的差异》一文中指出,畏可能包含三个方面的复杂意蕴:一是畏惧,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