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 第一章 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性疾病和非传染性疾病。 2.传染病的特征,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免疫性。 3.流行病学特征:散发型,发病率仍处于常年水平。 流行,发病率显著高于近年来的一般水平。 大流行,传染病的流行范围甚大超出国界或周界。 暴发流行,发病的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 4.隐性感染,最常见,具有传染性,仅引起机体产生特异免疫性应答,不出现任何症状、体征,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5.显性感染,具有传染性,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能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6.病原携带状态,有传染性,人体不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等,时间短于三个月称为急性携带者,长于三个月称为慢性携带者。 7.潜伏期,对传染病诊断与检疫有重要意义。 8.医学观察、留验:最长潜伏期。确定隔离期:传染期。 9.再燃:是指传染病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但体温尚未恢复到正常状态,再次升高。 10.复发是指当患者恢复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再次复发。 11.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一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病毒携带者、受感染动物。 12.传播途径,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土壤传播,经血传播,母婴传播。 13.传染病的预防。三个基本环节: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4.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传染病种类:分为甲乙丙三类 39 种。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非典型性肺炎,炭疽,禽流感。 甲类 传染病患者疑似患者时,应于两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乙、丙类传染病患者应于24 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 15.人工自动免疫:预防接种后,人体免疫力可在1-4 周内产生,维持数月至数年。 16.人工被动免疫:试用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给人注射,提高人体免疫力,注入人体后免疫力即出现,但维持时间仅2 到 3 周。 17.呼吸道隔离蓝色标志(猩红热,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消化道隔离棕色标志(霍乱、戊型肝炎、传染性腹泻、甲型肝炎伤寒,细菌性痢疾),接触隔离橙色标志(破伤风、狂犬病、炭疽),严密隔离黄色标志(鼠疫、霍乱、肺性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血液-体液隔离红色标志(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虫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