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传感器技术综合实验室项目建设可行性报告一、基本情况申报项目单位中南民族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民院路 708 号,邮政编码 430074,联系电话 027-67842580,法人代表高瑞。全校总资产约 9.2 亿元,净资产合计 8.9 亿元;2006 年全年收入 3.4 亿元,全年支出 3.3 亿元,全校在编教职工 1667 人,其中教师 992 人。项目组成员长期从事电子信息和生物传感器技术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持 或 参 与 国 家 和 省 部 级 项 目 多 项 , 并 多 次 获 奖 , 近 几 年 来 在 IEEE, Microelectron. J., Phys. Stat. Sol., Eur. Phys. J.和电子学报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 150 余篇,其中 SCI、EI 收录 110 余篇次。参加该项目主要人员有:钟志有、陈亚光、刘向明、刘海华、陈少平、孙奉娄、何翔、侯建华、熊承义、田晓梅、危立辉、陈首部。中南民族大学生物传感器技术综合实验室创建于 1998 年,现有生物材料制备实验室、材料处理与改性实验室、生物传感器研发实验室以及功能薄膜性能研究室。共有设备总资产约 230.6 万元。本项目为新增项目,其目的是改造现有部分传感器实验室和新建相关实验室,共需资金 953.80 万元,其中已筹资金 153.80 万元,申请国家项目经费 800万元。二、必要性与可行性传感器技术、通讯系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其中传感器技术及应用工程是信息获取与交换的核心,被列为近十年来世界现代电子技术的首位,它是一个国家的支柱和先导产业,对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民经济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社会要求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很强的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为此,新世纪对于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高等院校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针对目前这种形势,我们本着重基础、重应用、重设计、重创新的方针,将实验室的建设同理论教学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通过实验不仅让学生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学会应用的技能,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够适应科研和生产工作。中南民族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现有本科生 1900 人,研究生 100 人,计划“十一五”末期发展到本科生 3000 人,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