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走校本化的教科研之路在市、区教研室的关怀与支持下,我们这所常州市首批优秀教科研基地学校滚动进入2006—2009年教科研基地学校。而这3年也是清潭实验小学形成规模办学的重大发展时期,也为教科研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新的问题。我校上下齐心牢牢扎根这个主阵地,根据校情求实创新,以市教科研基地为点,全方位辐射,充分发挥教科研基地学校作用。在这三年的积淀与发展中,我们更深地感悟到教科研基地工作是促使教师在研究中成事、成人的一项重大工程!下面谈谈我们在教科研基地建设工作中的一些做法。一、细化管理制度夯实研究基础。1、班子重点学习各项要求,做科研领路人。记得“常州市教科研基地”的牌子再次领回时,我们是激动而自豪的,但同时我们更感到一种责任与使命。我们从行政班子到全体教师再次学习了市教育局关于教科研基地工作的文件和相关的工作章程,更明确了以开展教育科研,搞好课题研究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新要求、新思路,我们行政班子人员均担任课题领衔人或课题管理与具体操作任务。2、基于校情修订符合实际的各项制度。规模化办学、分散型校区的学校新格局给教科研的管理业带来了新的问题和困难,在具体实施中逐步调整和解决了尝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生成性矛盾。我们构建了从校长负责,教科室具体操作,教导处协作配合,课题组为核心,教研组、年级组、共营组为载体的组织网络,根据学校三年规划制订了教科研工作三年规划,再次修定了教科研工作各项制度,有教科研管理制度及各项细则和课题研究制度含课题申报自愿制、教科研积极分子奖励制度、课题共营组责任制度等。针对一校三址的具体情况,我们实施“三研结合”的新举措,即调研,教研,科研相融、相合,在教科研一体化中实施教学基础研究与专项问题研究相结合,研究的时间上有分有合,教师的参与上分层要求研究活动分层展开,研究成果由课题组向教研组推广,研究成效的评价以创学科优秀教研组与创优秀子课题研究组同步分类进行,使三个校区科研,教研工作均衡发展,形成清潭实验小学教科研基地浓郁的研究氛围。在平时的过程化管理中,我们将校区半日教学常规调研制度和日巡制、月查制“三制”结合起来,建立网状管理模式。三研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校教育科研自我管理力度,在校区管理中存在的盲点或者空洞,可以在校区半日调研中得到补充和加强。也有利于形成校区之间的良性竞争。3、细化管理“量身打造”各类研究。(1)充分调研形成研究需要和研究团队。老子曾说,为是为了无为。我们的管理是为了达到最后不需要管理的境界,那么一切的教科研管理就应建立在教师自我的需求中,例如此次在规划“十一·五”新课题前,我们对全校一百多位教师进行的课题需要评估,老师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如: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等,我们把这些想法归纳成三个预设课题:影响学科教学的因素分析和对策;学科课堂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的行动研究;规模化办学提升校本教研有效性的实践研究,并争取到市、区专家、行家的指导,申报了省、市级课题。我们建立在学校实际的基础上生成现今的课题新方案《基于因素分析的学科有效教学改进策略的行动研究》。在新课题生成后,我们又进行反复论证,从学科教学的基本要素即研究层面、教师素养等展开讨论;从课程的角度:“课程目标是否合理”、“资源的开发”“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调控”、“反馈”、“评价”等进行探究;从教学文化、教师整体素质、学生学力教学研究机制等方面展开我校有效教学实施的探索,包括现状分析,因素分析及学科有效教学的改进策略的研究。然后由教师按自我需求各自组成子课题组,自主结合成共营组开展研究,真正落实了课题研究制度的每一步。令人可喜的是我们学校还有一些教师在文教局的帮助下成立了教师个人研究工作室,如屠梅老师的丁香雨班级工作研究室,研究的课题是“充分利用教师优质素质组织班级活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胡丹凤老师自主参加了全国心理咨询师的考试,获得了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证书,在学校办起了“心语小屋”,专门研究青春期学生的心理问题。(2)加强过程管理及时生成小专题研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