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三章 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动力来自何方?人的思想与心理到底关系怎样?如何才能高扬风帆在人生的大海中乘风破浪?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十分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能够增强大学生自我激励的心理机能,并形成促进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动力。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正确的世界观、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心理发展的航标,也是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根本;良好的兴趣爱好的培养、各种需要的合理调节、健康动机的激励和强化,既是心理发展的动因,也是心理素质健康发展的动力。 一、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 “精神使心理更快慰,精神使灵魂更坚强。”这话不无道理。如果我们将“精神”和“灵魂”都纳入思想范畴的话,那么,心理与思想二者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我们只有了解了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思想道德及其心理结构,才能更清楚地了解心理健康与思想道德的内在联系。 1、思想道德的概念 思想,亦称“观念,”它是一个含义较广的概念。从一般意义上说,思想观念是人脑思想活动的产物或成果,是人们认识的理性阶段。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无数客观外界现象通过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器官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形成的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它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学、科技、宗教、艺术等方面。 道德也是一种观念,相对于其他思想观念来说,道德观念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个人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力量,使人们具有善恶、荣辱、正义和非正义等观念,并逐步形成一定的习惯、传统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以调整人际关系。道德强调自觉履行,这是它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明显区别。道德观念反映在个体身上,是指道德品质,也称为品德。 2、思想道德及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二者的内涵不同。思想道德属于理性认识,而心理既包括感性认识,又包括理性认识,还包括情绪、意志等过程。其次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思想道德主要以“ 观念”形式表现,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而心理的表现形式有感觉、知觉、注意、情绪、情感、兴趣、性格等,是个体在生理基础上的心理精神状况,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思想道德和心理都是人脑的机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