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 声的总结 轻声是指在普通话的词和句子中,有些音节因受前后音节的影响而失去了原有的声调,从而变成了一种软而轻的调子。例如:爸爸(bà·ba)、点心(diǎn·xin)等,这类词中第二个音节的声调在实际读音中变得轻软模糊,便属于轻声。 轻声在普通话中具有区分词性和区别词义的作用,如:兄弟(xiōng·di),指弟弟;兄弟(xiōng dì),指“指哥俩”。利害(lì·hai),指“厉害”、“程度很深”,是形容词或副词,如“疼得很厉害”;利害(lìhài),指益处或害处,是名词,如“你应该明白这件事的利害所在”。 轻声是由于音节读音弱化,在音高、音长等方面产生的一种音变现象,可视为特殊的变调,不是一个独立的调类。但是,轻声音节除了调值明显改变、音长变短而外,音强亦有所减弱,往往还引起了音色的某些改变,如韵母的发音变得比较含混,主要元音的舌位向舌面、央、中方向移动,不送气的清塞音、清塞擦音声母浊化等。如“哥哥”(gē·ge)一词中,第二个音节念 作轻声,其 声母由清塞音变成了相对 应的浊塞音,韵母由舌面、后、半 高、不圆 唇 元音变成了舌面、央、中、中圆 唇 元音。 轻声的读法 ,一般 来 说 是在阴 平 、阳 平 、去声后面读的调子比前一个音节要低 ,其 调值可大 致 描 述 为短促 的低 降 调;上 声后面的轻声比前面的音节要高一些,其 调值大 致 可描 述 为短促 的半 高平 调。需 注意 的问 题 是,不能 为了发轻声而发生“吃 字 ”、“吞 字 ”现象。如: 非上声+轻声 胳膊 残疾 葫芦 八哥 相声 疟疾 先生 地下 上声+轻声 打扮 买卖 喇叭 枕头 哑巴 姐姐 舌头 1.大部分念轻声的音节与其语法意义及词汇相关,比如语气词“啊、吧、呢、吗”等,名词、代词后缀“子、儿、头、的、们”等,方位词“上、下、里、头、边、面”等,动词后面表示趋向的词“来、去”等,助词“的、地、得、着、了、过”等。 (1)音或重迭式的名词,末尾的音节大多念轻声。如: 妈妈 爸爸 婆婆 公公 奶奶 姥姥 婶婶 叔叔 姑姑 姐姐 哥哥 弟弟 妹妹 娃娃 太太 娘娘 爷爷 星星 舅舅 猩猩 (2)以“子、头”为后缀的名词,“子”一般念作轻声,“头”绝大部分也念作轻声。如: 儿子 老子 庙子 桌子 凳子 椅子 盆子 盘子 瘦子 铲子 炉子 鼻子 小子 裤子 鬼子 孙子 兔子 燕子 胡子 桃子 李子 曲子 屋子 鞋子 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