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参与干部民主选任工作冷与热的思考当前,在推进干部工作民主化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冷”一“热”的不正常现象----广大群众正式参与的热情不高,而非正式参与的现象广泛存在。当我们推出一些旨在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为主要特征的制度措施,希望群众积极参与时,却会遇到“门庭冷落车马稀”的境况。如在经常开展的民主测评、推荐、评议中,常常会出现部分弃权票、空白票。与群众对正式渠道参与热情不高形成明显反差的是,群众十分关注组织部门的选人用人情况,对干部言行也会“品头论足”。社会上对一些干部作风、干部形象的非议并不少,有些还涉及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但这些却是组织部门在考察干部的正式渠道、场合中难以听到的,并且部分议论事后也被证实并非是空穴来风。由于一“冷”一“热”不正常现象的广泛存在,导致干部考察民意失真现象时有发生,成为选人用人失误的重要原因;当用人失误发生时,又会进一步放大“冷”与“热”的不正常现象,形成循环往复的怪圈。仔细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干部人事工作的神秘主义。由于各种保密规定的限制,群众在反映意见、填写选票后,看不到计票过程和结果,因而也看不自己行为的任何意义,难免会出现“运动群众”的反感和厌烦,这一点在民主测评、推荐中回收的“空白票”和胡填乱涂的废票上体现的最为明显。二是确定参与群众的范围不合理。就被推荐干部来说,参与群众的含义应该是对其了解、熟悉方方面面情况的人,但是具体操作中往往规定参加民主推荐和个别谈话的“群众”在某个级别范围,如推荐处级干部必须是科级以上“群众”参加。这些人是“职务人”但不都是知情人,而知情人却没有资格参加民主推荐和个别谈话。三是考察方法和手段单一、滞后。实施考察时,一般是民主推荐后采取“请进来”的方式与被考察者单位同事个别谈话,很少“走出去”征求被考察者服务的对象----人民群众的意见,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干部工作圈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全面考察的需要;同时,程序化的个别谈话,难免使群众情绪紧张,加上个别考察人员谈话时方法不当,语言简单生第1页共3页硬,使群众有被“盘查”的感觉,不愿讲实情、说真话。四是考察时间与空间均极为有限。干部考察都是“突然袭击”,测评加上谈话多则三、四个小时,少则一、两个小时,使得群众毫无思想准备、缺乏慎重考虑,加上考察时一般是集中在狭窄的会议室,前后左右填写情况一目了然,填写选票有所顾忌,不(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能表达真实想法。五是群众抱有“保全自己”心理。群众明知被考察者有问题,但是怕反映问题后不起作用或因“跑风漏气”而遭受打击报复,所以选择回避问题、敷衍了事。要真正解决群众冷眼旁观正式考察、热衷于街谈巷议的问题,就要坚持“于法周严、于事简便”的原则,着眼于保护群众、争取群众、调动群众,建立民主公开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实行干部工作适度公开。探索实行干部选拔任用“五公开”:即空缺职位、任职资格和条件、选拔方式和程序向社会公布,民主推荐和民主测评结果适时适度公开,考察预告公开,干部考察结果适时适度公开,干部任前公示。要在进行试点后逐步推开,直到完全公开结果。采取公开结果的办法,可提高群众对民主推荐、民意测验的信任度,切实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加大群众监督力度,从根本上避免选人用人失误。优化参与群众结构。应尽量减少“职务人”参与的比例,增加知情人的参与比例,特别注意尽量选择与被考察者工作联系较多、了解较为全面的人员参与考察,使得各方面群众都有一定的比例;应根据不同的被考察对象,规定不同的参与群众和知情人参加民主推荐和个别谈话,并应将投票和个别谈话中不同层次的推荐票单独计算,赋予不同的权重,得出较为合理的结果。在时间和空间掌握上,要给群众提供充足的酝酿考虑时间和独立表达意见的空间,最大程度地掌握真实民情民意。扩大干部考察范围。考察可采取“走出去”的方法,甚至可采用微服私访的办法,到实际中直接听取群众意见,避免任前考核中谈话时的失真失实问题。在纵向上,既要注意听取考察对象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了解其工作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