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文本对话”教学策略初探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段文字让我们深切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以文为本,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阅读、个性化建构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展开亲热对话。那么在教学中老师怎样保证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化地与文本对话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初浅体会。 一、精心设计指导,教给探究文本的方法 1、围绕矛盾处质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老师要精心指导,教给探究的方法。质疑是一种典型的主动学习方式,学会“于何处质疑”和“怎样质疑”,既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基石,又是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原动力。教材中常常出现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的句子“……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角还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出示句子让学生质疑。学生纷纷提出:“这里前后矛盾。被冻死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可这里的小女孩还带着微笑,这分明很欢乐。”再问:“真的矛盾吗?”从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猎取答案,明白这是一种实悲的写法,有更加的表达效果。 2、抓住关键词句探究。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往往对课文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若能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层层推动,不仅有助于培育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更深化地理解课文。例如教学《炮手》一课,我让学生细读文本,从文中找出表现炮手神态变化的有关词语句子,引导学生抓住士兵神态的变化:他的脸色由“苍白”到“煞白”再到“惨白”等词语,让学生分三个层次去理解课文。首先,理解语言文字的表面意思,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炮手的脸色是越来越白;其次,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意思,反映炮手越来越痛苦的内心;第三体会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炮手面对不远处的家园面对自己家仅有的一点财产……红瓦白墙的房子,却要亲手开炮炸毁它。他的内心那么痛苦,那么矛盾,可他却强忍着痛苦毫不犹豫地开了炮,表现了人物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就引导学生经历了由语言文字到了解内容再体会思想感情的全过程。 二、开放阅读课堂,拓展对话的时间和空间 1、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