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活动探究精品教案 地震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 知道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收集有关地震的资料。 2.会模拟地震的形成。 3.通用擅长的方式表达结果、进行沟通并参加评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界的力量是强大的。 2.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自然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3.热爱大自然,从小立志,勇于探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地震的成因。 教学难点:在实验中培育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有关避震的小常识。 老师准备:木棍,毛巾,(每组各一个)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知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各种各样的。在地球仪上,我们通常说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高原),绿色代表(平原)。那么,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 汶川地震组图 2024 年 5 月 12 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我们看到不仅造成了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得损失,还给环境带来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引运动引起的变化《火山》。今日我们再来一起学习一下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变化《地震》。 板书课题:《地震》 (二)沟通搜集到的地震资料 地震 海地地震(图片) 东日本 9 级大地震(图片) 视频:《人对不同地震烈度的感受》 2024 年 4 月 2 日所罗门群岛发生里氏 8 级地震,在引发海啸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将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 3 米,岛屿周围的珊瑚礁受到影响露出水面。 思考:以上几个事例中,火山和地震使地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组各地地震前后的对比。这是同一个区域不同时期拍摄的三组照片。 第一组:震前震后的汶川对比。 第二组:震前震后的尼泊尔街道对比。 第三组:云南鲁甸地震形成堰塞湖。 我们通过对地震前后的照片比较会发现,地震除了破坏无数建筑物外,也使地形发生了变化。有的地方地震后形成了堰塞湖。 视频:《防震减灾科普动画蟾童》 (三)讨论地震的成因 探究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1)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探秘。(图片) 老师: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什么? 学生:(各种海洋生物化石)(图片) (2)许多证据表明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试推测:喜马拉雅山是如何产生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