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脉学心悟》 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李士懋 田淑霄 脉象千变 虚实为纲 脉象确有很多不同的变化,医家将其分为2 4 种脉,2 7 种脉,3 4 种脉等,另外还有怪脉、真脏脉。而且,两手脉象可各不相同,寸关尺三部亦可各异。除单脉外,常又有很多兼脉,纷纭繁杂,的确难于掌握。如何执简驭繁、纲举目张呢?历代医家都作过许多有意义的尝试,将脉分为阴阳,以浮沉迟数为纲,或浮沉迟数虚实为纲,亦有将浮沉迟数虚实滑涩合为八纲者。景岳独具慧眼,提出以虚实为纲。曰:“千病万病不外虚实,治病之法无逾攻补。欲察虚实,无逾脉息。”又曰:“虚实之要,莫逃乎脉。”脉虚证虚,脉实证实。 脉的虚实,当以沉候有力无力为辨。因沉候为本,沉候为根,沉候的有力无力,才真正反映脉的虚实。对此,《内经》及后世医家都有明确的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 何为?歧 伯 曰,脉至而从,按 之不鼓 ,诸 阳皆 然 。帝曰,诸 阳之反,其脉何为?曰,脉至而从,按 之鼓 甚 而盛 也 。”对这 段 经文 ,景岳阐 述得 很清 楚 。他 说 ;“脉至而从者,为阳证见 阳脉,阴证见 阴脉,是 皆 谓 之从也 。若 阳证虽 见 阳脉,但 按 之不鼓 ,指 下 无力,则 脉虽 浮大,便 非 真阳之候,不可误 为阳证。凡 诸 脉之似 阳非 阳者皆 然 也 。或阴证虽 见 阴脉,但 按 之鼓 甚 而盛 者,亦不得 认 为阴证。”这 就 明确指 出,即 使 临 床 表 现 为—派 阳证,浮取 脉亦为洪 数的阳脉,但 只 要按 之不鼓 ,指 下 无力,就 是 阴证、虚证。即 使 临床 表 现 为一 派 阴证,脉见 沉迟细 涩等阴脉,但 只 要按 之鼓 甚 ,便 是 阳证、实证。《医宗 金鉴 》更 明确指 出:“三因百 病之脉,不论阴阳浮沉迟数滑涩大小 ,凡 有力皆 为实,无力皆 为虚。”《脉学辑 要》亦云 ;,“以脉来 有力为阳证,脉来 无力为阴证。”《医家四 要》云 :“浮沉迟数各有虚实。无力为虚,有力为实。”但 必 须 指 出,若 脉过于强 劲 搏 指 ,不得 作实脉看 ,恰 为胃 气 衰 败 ,真气 外泄 之脉。 脉以沉候为准 ,沉取 有力为实,沉取 无力为虚。对此观 点 亦有持 异议 者。《脉理 求 真》就 提出:“脉见 有力无力难”。共 提出四 点 理 由 :其一 ,“脉见 坚 劲 有力,症 见 腹 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