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合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的调研报告20XX年11月,合肥被批准为全国第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合肥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举措。三年多来,试点市建设受到广大政协委员的高度关注。根据市委批转的《市政协xx年工作要点》,我们组织部分委员和有关部门同志,围绕推进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市创新办、科技局等部门的情况汇报,实地考察了示范区的建设情况,邀请8个职能部门、21位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分别进行了座谈研讨,并赴上海、深圳、大庆等城市学习考察科技创新工作的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科技创新资源现状及试点市建设进展情况我市是较早确立科教兴市战略的城市之一。特别是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启动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围绕服务知识创新、突出企业创新、探索区域创新,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努力探索一条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总体呈现投入增加、实力增强、贡献提升、环境优化的良性发展态势,科技创新试点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为工业立市战略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一)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众多,科教资源雄厚合肥拥有以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国家和省属科研单位76个;拥有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各类高等学校59所,博士点171个。拥有国家同步辐射、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火灾科学等国家级与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0个,其中国家级4个。中科院等离子所已成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国际计划的主要参加单位。(二)人才资源丰富,智力优势明显我市共有两院院士31人,其中科学院院士24人,工程院第1页共10页院士7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人数,在中部城市均排序第一;从事科学和教育工作人员比例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每万人口专业技术人员数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xx年底在肥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9953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6473人。(三)知识创新活跃,成果丰硕近年来,在肥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承担863、973和国家科技攻关等课题数百项,获得了大批科技成果及奖项。同步辐射和火灾科学研究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论文数多年来名列中部城市第一。量子通信实验、可控热核聚变实验研究等5项成果7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xx年全市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到51个(其中国家级5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个(其中国家级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12个(其中国家级5个);博士后工作站14个。xx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XX省科技进步奖108项。通过企业自主创新,我市在语音合成、汽车与工程机械、家电制造、雷达制造、交通事故预防、生物医药、纳米材料、作物育种等技术领域形成在国内乃至国际具有领先水平的优势技术。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450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5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13家。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70家,过10亿元20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52.28%。(五)拥有自主创新品牌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我市产业发展已形成了一批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群相互衔接的特色产业集群。一是以江汽集团为主体的汽车产业集群;二是以美的、海尔、格力、美菱、荣事达集团为主体的家电产业集群;三是以叉车、日立挖掘机为主体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四是以科大讯飞、四创电子、芯硕半导体、科大立安、易能公司、开尔纳米等企业为代表的微电子信息与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五是以丰乐种业、荃银高科、隆平高科、天禾农业、合第2页共10页肥绿宝为代表的(两系杂交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西甜瓜品种)高XX县区种子产业园初步形成规模,以长丰草莓和肥西苗木为代表的农业产业逐渐形成特色,具有越来越强的品牌效应。(六)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经过努力,6.6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建成道路里程总计17.8公里,区域框架路网和基础设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