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人民调解文化建设经验材料县位于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南麓,古为毕昇故里,今为老区、苏区和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全县40万人,十一个乡镇,一个开发区,两个国有林场,毗邻两省七县,社会环境复杂。全县已建立调委会367个,其中乡镇调委会12个,专业性调委会3个,调解员1187个,其中聘任首席调解员398个,实现了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近几年全县每年调解各类纠纷5800件以上,其中疑难复杂纠纷2500件左右,专业性调委会调解案件2400件。人民调解典型经验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全国推广,先后有两个村级调委会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一名同志被评为“全国调解能手”、全省“十大金牌人民调解员”。随着经济社会转型,改革进入深水区,基层社会公共准则式微,家庭伦理淡漠,功利主义泛滥,道德滑坡,价值失范等社会病态令人焦灼迷惘,“东方奇葩”――人民调解工作面临新的严竣挑战。如何创新工作方式解决新问题。省厅提出的开展“人民调解文化社区行”活动让该县眼前一亮,并及时组织有效开展了这项活动。在发掘、传承中创新、发展调解文化,通过将调解文化与乡贤文化、法律文化、民俗文化、舞台文化、电视文化“五个结合”,实现了调解队伍素质、纠纷调解成功率双提升,纠纷发生率降低的“两升一降”,激发了社会热情,收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社会效果。主要作法是:谚语小报画廊尽谈调解之道民间谚语、歇后语,作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既形象生动,又朗朗上口,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而且通俗易懂、信口拈来即可为预防和化解纠纷之用。20XX年xx县司法局在全县组织开展了以“法为上、和为贵、调为先、让为贤”为核心的民间谚语广泛征集活动,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发掘,共征集到各类调解谚语三百五十八条,经注解谚语语义后集结成册,印发各基层调解组织,受到广大人民调解员的欢迎,在征集过程和学习使用中,引发了基层群众热情参与的浓厚兴趣,调解文化的社会效果得到初步彰显。与此同时,为认真总结推广调解工作经验,弘扬调解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基层调解工作,该局组织司法第1页共4页所长和基层人民调解员,撰写了一百二十六篇调解成功案例,还摘编了与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法律法规,辅以部份图片,分五期印发各基层调解组织,供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参考;基层司法所也根据各自实际,出版法律知识与纠纷调解宣传板报每季度一期;各村将调解文化与道德文化溶为一体,如温泉镇百丈河村、金铺镇龙潭河村、岳冲村等村的道德、法律文化长廊,有的建在村部大院,有的建在小桥流水之间,有的干脆建在风景区内,将相邻关系、家庭关系、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谚语、箴言、典故、图解、照片融合于传统道德、法律文化之中,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诗画并存,环境古朴优美,当地群众和外来游客置身其中,都倍受薰陶;孔坊乡四顾墩村退休老支书叶介英组织几位老人,在孔坊司法所支持帮助下,自行创办并已发行了《公民道德与法治简报》三十多期。采用快板书、三名半、顺口溜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或编写发生在身边的简要案例,把人民调解理念和法律精神形象地传播给本村及周边群众,让群众在润物无声中接受法律知识和调解文化教育。小品电视戏曲皆发和谐之音xx县司法局在英山电视台开办的《与法同行》节目已三十二期。主要内容就是再现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法律事件或纠纷事实,通过调解或诉讼化解纠纷的现实案例,叙事、说法、析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成为当地收视率极高的重要栏目,受到xx市政法委等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部份节目还被选送上级台播放,或被评为优秀节目。很多基层干部群众见了就说:《与法同行》办得好,贴近基层实际,很能引人思考,很有教育意义,很有看头,希望继续办好。近年来,该县以县黄梅戏剧团为龙头的城乡文艺演出团队不断涌现,城乡居民参与程度渐高。英山司法局抓住契机与县剧团联系,与乡镇村的演出团队联系,动员内部人员和民间艺人编写,积极帮助演出团队编演遵纪守法、团结邻里、化解纠纷的文艺节目,融法律知识和调解文化于大众说唱艺术之中,使群众看上一遍,能记在心里,有效减少各类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