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志愿者研究成果综述

志愿者研究成果综述_第1页
1/4
志愿者研究成果综述_第2页
2/4
志愿者研究成果综述_第3页
3/4
志愿者讨论成果综述 志愿者讨论成果综述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讨论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同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假如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要:志愿者作为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正越来越显示出其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学界关于志愿者的讨论成果显示,关于志愿者动机的讨论由静态向动态过渡,参加志愿活动的功能从微观向宏观转变。基于当前志愿者讨论的情况,梳理志愿者意愿的影响因素,为未来志愿者事业的可持续进展提出建议,希望能给国内志愿者讨论提供参考。 关键词:志愿者 动机 志愿精神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4)12-0244-02 志愿服务是一个宽阔的实践平台,人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参加各类志愿活动,以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在政府倡 导、社会公众参加下,我国志愿服务事业不断进展,志愿者人数也逐年上升。截至 2024 年底,我国志愿者总数约为 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 14%,较 2024 年增长了 4003 万人,增长率 25%。上世纪 70 年代,有学者开始关注志愿者并对其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关于志愿者的既有讨论主要集中在志愿者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的功能作用、对志愿者的激励方式三方面。 一、关于动机的讨论:从静态到动态的过渡 志愿者动机在志愿行为的激发、维持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逐渐成为学者的讨论重点。最初,学者从内心需求上对志愿者的动机展开讨论并分类。Marnie (1975)将美国妇女从事志愿者工作的动机分为四类:(1)使自己或其家庭成员获益;(2)获得更好职业进展和工作技能;(3)能够得到相关的组织回报;(4)志愿者的利他主义动机。Omoto 和 Synder(1995)从心理学角度根据“需要—行为”的逻辑,将志愿者的参加动机划分为表达价值观型、理解型、个人进展型、社区关怀型、增强自尊型五类。Clary(1998)等人验证并提出志愿者的六类参加动机,分别是:个人价值观的表达、猎取知识和经验的需要、社会网络建立 的需要、职业和技能需求、缓解身心压力的需要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并据此建立了 VFI 量表,成为学术界最为流行且有效的量表。综合来看,学界普遍地把志愿者动机分为两类: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Frisch、Gerrard,1981;Horton-Smith,1981;谭建光,2024;风笑天,2024;王强,2024)...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志愿者研究成果综述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