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1引言随着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人们生产、生活及远期生存、发展受到更大威胁,当前全球范围内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整体均有所增强。XX省地处我国西南方,地质地貌、生态结构复杂,该地域从2002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XX县区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间的怒江峡谷,位于XX省XX市中部,也是响应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重要县,从开始推进该工程以来目前已初见成效,在生态环境改善、农民增收、观念改变、产业结构调整、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等方面都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一定贡献。本文将探讨退耕还林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者间的关系,并分析强化退耕还林工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分析“退耕还林”决策提出的时代背景生态环境、人类生存两者在相互依存的同时,又相互制约,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间不断有物质、能量上的循环往来,人类与生态环境只有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等活动长时间对生态构成了一定干扰,甚至严重破坏到了生态环境,全球生态系统整体正处于一种失衡状态,生态环境退化。一方面人们陡坡种植、伐木开垦、砍伐森林、放牧过度等,对我国西部、西南部地区生态环境构成恶劣影响,泥石流、水灾等自然灾害频出,为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维护国土安全,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计划已经迫在眉睫。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现代社会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力持续上升,解放初期长期农产品严重短缺的现象早已远去,目前已然呈现出产物过剩势态,这一新的发展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退耕还林”政策,早期有“以粮代赈、以粮换林”的决策。XX省位于我国西南方,主要地形为山区,山地面积占总面积90%以上,而且部分土地坡度较大,此外该地域还是珠江、长江源头,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政府应更加重视该区域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退耕还林势在必行,在稳定生态平衡、保护农业第1页共6页环境、维持国民经济发展中体现出了重要价值意义。3分析退耕还林工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3.1退耕还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步实践。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水灾发生后,人们普遍开始反思生态的恶化问题,这一问题解决不好从长远角度来说直接关系着民族存亡。退耕还林从字面理解不仅仅是一项长期生态建设工程,准确的说更是一种大型社会系统工程,它包括社会、自然、经济等方方面面,先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为国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实施主体为农民,对农村社会影响较大。首先,该工程的实施除了解放大量剩余劳动力,为其他产业发展创造了人力条件,也为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奠定了基础。其次,显著改善了农民思想观念,长时间以来农村很多都走着“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老路,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极大损害,通过退耕还林,农民观念开始慢慢转变,改善“广种薄收”的局面。再次,可集思广益,集中人力、财力进行农田结构调整,集约化生产经营,有助于农民增产增收。总的来说开展退耕还林工程是社会主义新时期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初步实践举措。3.2退耕还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要求。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可直接改善生态环境,进而有利于减少经济发展成本,对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供了基础条件,整体提升农业经济水平也是我国适应全球市场经济的需要。总结既往退耕还林成效,发现农民不仅有足够的粮食供给,还能有富余劳动力进行副业生产,显著提升了农民经济收入。国家推行退耕还林工程,政府必定投入大量物资、资金,有利于对生产要素进行更优的配置,加快发展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特色经济构成,更有助于提高农民经济水平,缩小城乡差异,促进了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综上,退耕还林能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人民更快步入小康社会,它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要求,长远来讲将在民族发展、子孙繁荣方面体现出重要的历史应用价值。3.3退耕还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1999年党最早提出了“退耕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