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措施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1.劳动资源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其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其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其三,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体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2.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个人追求的目的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目的是利润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的含义是:假如上述的“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假如是负值,则越小越好。3.在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生产要素的供应者,企业是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在商品市场中,居民户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者,企业则是供应者。在劳动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应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劳动力市场配置的资源,互换的商品是劳动力。4.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措施:(一)实证研究措施:特点:其一,实证研究措施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其二,实证研究措施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查.步聚:(1)确定所要研究的对象,分析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互相关系及影响原因,搜集并分类有关的事实资料。(2)设定假设条件。(3)提出理论假说。(4)验证。(二)规范研究措施。特点:其一,规范研究措施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处理客观经济现象“应当是什么”的问题.其二,规范研究措施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重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第二节 劳动力供应和需求1.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规定,从事或可以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所有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2.劳动力参与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总人口劳动率=劳动力/总人口*1 0 0%3.劳动力供应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应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应弹性.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应量变动的比例与工资率变动的比例的比值。设E s为劳动力供应弹性,△S/S 表达供应量变动的比例,△W/W 表达工资变动的比例,则有 Es=(△S/S)/(△W/W)。4.劳动力供应弹性分为五大类:其一,供应无弹性即E s=0。其二,供应有无限弹性,即 Es→∞。其三,单位供应弹性,即 E s=1。其四,供应富有弹性,即 Es>1。其五,供应缺乏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