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基础教学案例案例一:从买车看需求 我国已经入世了,不少汽车厂也在忙着降价,关于汽车进入家庭的话题又多了起来.笔者有两个朋友,一个是蓝领朋友,一个是教授朋友,这两个朋友的实际情况很不相同,但在汽车进入家庭方面却颇为一致,那就是近期不会拥有汽车,尽管这只是同果不同因. 先说蓝领朋友。蓝领朋友是一家公司的职工,公司离家很远,工作节奏又很紧张。每天坐公交车上班,得起大早,太辛苦。从蓝领朋友内心来讲,能拥有一辆自己的汽车,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但即使考虑到降价的因素,蓝领朋友盘算一下自己的收入,还是养不起一辆汽车.因此,购车计划只能作罢.而教授朋友则是一所高校的知名学者,改革开放所启动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运动,给这位教授朋友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经过几年的讲学、办班,教授朋友也成了有钱人。对教授朋友来讲,买车和养车的费用问题早已不在话下,但教授朋友仍然没有买车的意思。据教授朋友自己讲,我大部分的活动是在家与学校之间,活动半径不超过一公里,即使外边有事,也总有专车接送。所以,对我来讲实在没有必要买车.鉴于以上情况,汽车销售公司在开发这两类市场时,必须区别对待了。蓝领朋友虽然有强烈的购买意愿,但却受制于支付能力不足,汽车公司要想满足这部分需求,就要解决这部分消费者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比如开发经济适用车型以及实行汽车消费信贷等;教授朋友没有形成需求主要在于其购买欲望没有被刺激起来,汽车公司可以考虑通过广告攻势和营销策划来改变他的消费观念,使这部分潜在需求得到开发。摘自:李仁君,《从买车看需求》,《海南日报》2024 年 3 月 21 日 问题 1:形成需求需要哪些条件?问题 2:开发需求的方法有哪些?案例二: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肯德基 很多人都对街头随处可见的有白胡子老头的招牌不陌生,人们知道,肯德基快餐店到了.近年来,肯德基在亚洲各国的业务量都在不断增长,在中国、韩国,肯德基已经成为快餐业的老大。在2000 年,肯德基在中国国内的营业额大约为 20 亿元人民币。在最繁忙的天安门广场分店,701 个座位每年会接待 250 万人次。然而,在美国,肯德基的销量相对其他快餐业竞争者却在萎缩.在 1991 年,它在美国的销售甚至下跌了 5%。 为什么肯德基在亚洲和美国的业绩回报出现如此的不同呢?其秘密就在于亚洲人和美国人在饮食偏好是不同的。我们用下图来表示这两种偏好。 大家都知道,肯德基的特点在于它提供一系列的炸鸡类食品:原味鸡块、上校...